來自星空的絮語|Messages from the cosmos: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Even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becomes partially distorted when processed through human interpretation—half real, half imagined.
Especially when view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single word may carry varied meanings.
Be mindful in your thoughts, and be respectful with how others interpret.
In a world rich with diverse voices,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become the anchor for true balance.

顯示具有 遊玩筆記-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遊玩筆記-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書籍推薦《 #前世今生靈魂療癒:突破眼前困境,擁抱新生》|小湛治療前世創傷的經驗談​



這本書有雙作者:#彌哲 與卡琳。卡琳是彌哲的學生,由卡琳紀錄彌哲的工作與訪談內容。

如同之前的讀書心得分享經驗,大家知道小湛我對「靈界和能量」這件事情有點挑剔。畢竟,每個人對靈性的探索,難免會涉入個人觀點,靈界會反映你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放大個人內在的陰影跟壓力,包括逃避的面向。

倘若沒有一顆覺察而清明的心——請記得靈界與心靈相關——還未足夠認識自己,就無法真實映照靈界的清澈。

當 #方舟文化 邀請我掛名本書,剛開始我是猶豫的。我對於前世今生故事的療法,很是保守。稍後我會解釋自己的心情,我先談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出版社給我看書的文稿之後,我習慣性的先閱讀能量。通常一本書的製作,會以作者的能量為主幹,如果有編輯跟譯者則像旁枝,只是我閱讀能量的過程覺得有點雜亂?但是看前世故事的內容,能量又非常有條理和保護,我確定是連接到靈界安全的能量,我才回頭翻了作者介紹,確定是有兩個作者互相協助。那就解答了我的疑慮。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推薦書籍《看見真相的通靈男孩》



謝謝柿子文化的編輯推薦,日記的主人從1885年開始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男孩能看見別人能量場的光芒,並從靈視知道對方說謊與否,還有身心的健康狀況。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他所看到的世界。最後一篇結束於1927年,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日記從一個小男孩的角度切入,後來有一大段人生紀錄是空白的,有段時間的日記搞丟了,接著補上成年之後的青年所看出的角度。

書中有許多觀念和我所看到的靈界是相仿的,以及經驗也跟我是類似的,閱讀的過程非常有共鳴。

像是,我也是從小可以看到無形眾生,只是我的童年生活壓力很大,導致我沒有餘力理會靈界種種,反而是在入職場了一陣子,認識了身心靈的前輩,才得知我是天生看得到的人。

而在得知我的特殊特質之前,我都以為自己「很會幻想」。像是,學生時期分組報告,有的組員的態度讓我很不舒服,我會看到對方背後有一些影像,他似乎在其他的年代,當過傲慢自負的商人,導致這個組員的習性很不負責任⋯⋯接著我提醒自己,不要再幻想了,我還是先把報告做出來再說吧。

小時候我會看到站在角落的半透明人,從電視螢幕飄出來的瑩綠色臭臭的精怪,因為大家都說看不到那些東西,說我是不是眼睛花了?那應該真的是我看錯了吧。我會持續把焦點放在「接下來我要做的事情」,我就不會再分心想無關的事情了。

看著日記主人從小男孩變成大人,他對事物的懷疑跟批判性,我也是挺有同感的。

因為當我認真的檢視靈界種種,剛開始,看到的光暈、色彩、形狀,確實會讓人困惑,不懂這些變化的含義?但是在專研跟注意力集中時,我的感知能力可以跟這些能量有所互動,像是串起了橋樑。我逐漸能夠分辨,這些變化能量的含義。

2024年6月28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史上最有梗的東方魔法書



謝謝時報出版社推薦我這本「 #史上最有梗的東方魔法書 」

書裡介紹了非常多道教有名的神祗與來歷,讓我理解台灣宮廟的部分系統,而且作者A某的文字很幽默輕鬆,拆解大量文言文(包括道教咒語),詳解文字內容,很有意思。

我在大雨滂沱困住咖啡館的兩小時內讀完這本書,當然除了增加新知識很有趣之外,在另外一層面,我也觀察了這些咒語的能量流動。

/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不相信也沒關係

所有的咒語跟經典,只要人們相信,都會累積信仰的能量,世間像是銀行庫存這股能量,讓唸誦者可以得到支援跟幫助。

咒語一定會勾起集體潛意識的流動,只是念誦者的心意、心靈的透徹,會決定咒語跟咒文最後的成效。所以不是每個人唸的都有用,要看當事者當時的心態,以及平常有無讓心靈清澈的能力。(剛好是昨天談的文章內容)

當初收到出版社的邀請,我看見大綱中有教學咒語的內容,讓我有點小擔心。我過去的經驗是,咒語像是橋樑,會勾起集體潛意識的能量,在念誦過程中,或者是念誦過程中斷掉,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正負影響。

2023年9月7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創造力的修行



 

「創作是為了進入一個神祕的領域、一種超越的渴望。我們創作的事物,讓我們與他人一起瞥見某種内在景觀,一種在我們理解範圍之外的内在景觀。」——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這本書的每一小篇,都是可以分開閱讀的。隨時拿起來翻幾頁,或者從目錄找喜歡的篇章閱讀,都很輕鬆。

作者的文筆平靜感性,彷彿你的腦波跟著靜下來。我看書的過程不禁覺得,作者有獨處、沉澱思緒的能力,具有客觀審思的特質。如果他有作冥想的習慣,我也不意外。

「隨時隨地都能夠進行創作」是這本書的主軸,做了許多舉例跟示範,提醒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帶著靜心、穩重進行,以及享受自己的生命。以及在自己的生命跟別人的生命之間,遇見世界深層的智慧。

/

來談談,我想要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我在藝術大學就讀的時候,大一、大二學習的主修項目,有同一套教材,發下同一套工具。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木雕課有一位同學埋怨說:「老師總是要我們做傳統藝術的雕刻,真是無趣。好想要做自己想的作品。」

教授說:「想要做自己的作品,是大三大四的事情。現在要讓你們打好基礎,熟悉工具的使用。以及,當大家都有同一個作品模板,你可以看到別人的優點,以及自己能夠進步的空間。你也能比較其他主修的作品,感覺自己更擅長、更喜歡哪個領域,可以讓你更精準地知道自己的優勢跟喜好,適合在某個領域上發揮。」

同樣的問題,也有同學在金屬雕刻課程上發問。當時教授正在教我們基本的焊接技術,以及使用大型切割器如何塑形。總是有些同學,急著想要做出理想中的成品,沒興趣和耐心做基本的練習。

教授說:「你一定要先了解這些工具是怎麼使用的?我們的科系操作的工具都很危險,你要先從小物件開始使用,了解媒材要怎麼組合?以及承重等平衡,再慢慢地做大型物件。首先材料很貴,要把錢花在刀口上,一做壞掉,接下來的手續都很麻煩。所有你見到的基本功夫,都是在練就你未來做大型作品的基礎,減少失誤與受傷的可能性。」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情緒慣性》讀書心得​





我喜歡廣泛閱讀。從文學到理科,閒暇娛樂的漫畫到深入人性的探討,幾乎來者不拒。閱讀讓我看到不一樣的人思考的方式,包含作者面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在壓力下做出的行為和檢討。

即使是科學或者是醫學方面的申論書籍,也能看出作者聚焦的重點跟整理的思路,我能夠向對方整理思緒的方式學習,擴展我大腦的來回檢視能力。

我和同學跟網友互動的經驗中,觀察到,如果生活圈較小、膽怯、害怕受傷,沒有自主尋找書籍閱讀的習慣,無論精神跟身體狀態都呈現困住的模式,就會在無意之中,重複著難以自拔的痛苦狀態。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來自書籍的靈界資源

我很喜歡看書,和買書,每個月幾次都會瀏覽新上架的書,有機會就去實體書店逛。我喜歡透過閱讀接觸平常我不會碰觸的領域。

就算我可以看到靈界的各種現象好了,但是認識不同人的思維、研究和專業內容,依然會讓我歎為觀止。我喜歡認識和我不一樣的每一件事。

我很高興現在台灣的書架上,出現了更多心理學和醫學的探討,像是內分泌各種激素的平衡,迴路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邊看著,Mulo也會在我旁邊多解釋幾句。

Mulo對我說:「其實人類主動的去追求關於人體身心的知識,可以補足靈魂不夠落地的問題。有些靈魂實在太習慣靈界的模式,以為只要靠『意念』就可以創造人生,卻忽視了,人體的身心健康,是要靠時間累積的。」

祂舉例說:「尤其那些剛來地球的菜鳥,滿腦子都是要拯救世界、拯救別人,祂們的動機或許是好的,卻沒有耐心放在『小小的個人身上』,寧願把所有的時間心力,在有形無形層次上,到處要提供服務,或者承擔各種業力。卻不知道壓力、焦慮,會導致人的心理生病,變得厭世、厭倦,痛苦不堪。非要等到人類層次要出事了--靈魂規劃處,會在大事發生前三個月來函說,『祢的人類精神不穩到可能要尋短囉』、『人類的健康已經要開刀了,會影響接下來的生命安排,要記得備案喔』等等。

「指導靈的工作就是每天盯著人類作息,也努力叫靈魂回家簽到,但是那些『目標遠大』的靈魂,或者害怕承擔責任的靈魂長期習慣不回家,一收到樓上來函,就算趕快回到人類身邊了,才發現『我無法靠意念讓人類打起精神!』因為人類精神的好壞,實則與人類的大腦、內分泌系統息息相關。

「身體會囤積壓力,不是一天兩天就會囤積的,往往是十幾年下來養成的某些習慣。像是習慣忍耐,習慣退縮,壓力大到失眠,焦慮、恐慌、強迫症樣樣都來,身體內部的運作已經失序了,如果靈魂對人體和內分泌的理解不夠,就會慌亂到,不知道該怎麼把糾結的毛線團打開。而日子一天天的過,三月個能做的太少,只能靠靈魂想辦法在靈界找人脈資源,看看誰有空來當個貴人拉一把,或者,就硬著頭皮承受這些事情發生了。

Mulo搖搖頭說:「太多的靈魂太急了,忙著想幹大事,卻忽視了,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來,長期忽視人體的身心健康,其實也沒什麼餘力規劃未來。但是幸好,耐心是可以靠後天養成的,因為人生也是人類和靈魂同步體驗,人類其實也很多可以自救的方式,就是閱讀。」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推薦書單



我用三天讀完這本書:「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運用IFS, 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 療癒過去受的傷」 

 網路連結: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9732682146265000?gclid=Cj0KCQjwsdiTBhD5ARIsAIpW8CJ0kEMBsTbZ1z_SiOSjon-5SW4xr2KFi6rR17riblW4UBDXQzvJY1IaArt7EALw_wcB

之前就有朋友推薦我「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IFS)的心理療法,但是之前太忙。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這幾年觀察自己的狀態,無形中其實使用非常多類似IFS的技巧。

而IFS其實已經創立四十多年了(哇),接著我又反應過來,其實是我家指導靈搜集很多資料,才引導我活用。

實際上看到這本書,以及更詳細的引導和內容,真的太感動了!不誇張,我真的建議大家每個人都需要買一本,來好好認識自己內在!


我摘取部分介紹: 「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簡稱IFS,是近年在國外十分風靡的心理治療法, IFS認為,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大房子,裡面居住著許多不同的「部分」(parts), 而這些「部分」(parts)也會如同家庭成員般互動。

有些「部分」是正面的,他會鞭策、批評你,幫助你生活規律、受人稱讚;
 有些「部分」是負面的,他會轉移你的注意力,透過暴飲暴食,喝醉酒、沉迷性愛,幫助你遺忘痛苦。

 每個「部分」都有其存在意義,無論他們做出什麼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你不受傷害。 IFS並非將你將不好的「部分」趕走而是幫助你面對內心的脆弱、不安,接納這些情緒, 療癒你曾經受的傷。

療癒,就是找回你最初的「自我」(Self),是你真正的本質, 當你的「自我」成為內在領導者後,就能夠撐起空間給每一個內在部分, 你的「自我」能夠跟這些情緒共處,而不是陷入情緒中。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外星傳訊書

買晚餐時順便去書店逛,看到幾本身心靈書,「希X療癒」整本超臭的又黑,我根本不敢碰,天知道作者是怎麼了?勾到一堆有的沒的眾生。既然作者自己是療癒師,就拜託療癒好自己吧。

還有看到台灣人寫的一些,比較像是整合各方內容的工具書,要把星光體啊什麼的做分類,各種引用東西方的經典⋯⋯比較像是教科書,說教的層份較大,不太合我的胃口。只是納悶,大家好像更偏愛去分類,滿足好奇,然後,怎麼把靈界相關的知識落實在生活上,就很模糊不清了。我現在寧願多買心理學的書。

後來看到「聽說」很紅的「海X華預言書」,上面真的有星際味,我翻起來看看,也感覺到作者連結的一票外星人連過來。

這很常見,很多的外星人都想在人類中發揮影響力,但是這個「發揮影響力」的推力就有待觀望了。有些外星人會透過出版書,研究所有讀者的狀態做採樣和實驗,看看祂們植入在書本中的能量,會帶來何種效果。甚至有的很過分,會非常大力吹捧「大家快跟我們連接」而隱瞞「經過你們的同意之後,我們就要來做人體解剖實驗了」,會利用很多迂迴的話術。

外星人很聰明好嗎,祂們都是祂們星球上頂尖的研究者,肯定也讀過生物心理學,就很喜歡找各種人類說:「因為你是特別的,所以才能連結上我們。」或者說「你是地球上唯一善良真誠的,只有你可以⋯⋯」

把低自尊的人一瞬間捧高,使人類深信不疑,捧高之後開敞心扉,就可以任憑操作。

而我發現,身心靈界還真的很多人吃這套,「因為我看到這本書,所以我是被選中的」、「來自最高的層次」、「是最強的療法」諸如此類的口號,最獲得人們注意了。可是說真的,鋼丁和螺絲各有用途,使用「比較級」的用語本身就是種潛在的「競爭意識」,我可不認為這是種和諧的關係。

表面話大家都會講,而有權威議題的人,遇到外星人還有自稱高靈、揚升大師、「最強、最高」什麼的,還真的都失去思辨的能力,甚至大方地邀請對方進入自己的身體內,引狼入室。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我的焦慮感在身體內呈現的模樣

  經過朋友介紹,買了一本心理書籍叫做「不只是憂鬱」,談到幾個和情緒共處的方式。這本書其實買了很久,但是書單太長還沒有看到,都堆在床頭的待看書單中,以及累的時候也無心看書。結果今天突然被樓上提醒拿起這本書,立刻找到對我很有幫助的段落,就按照書本上的方式觀察自己的狀態。
  
  因為從小我就覺得我唯一的朋友是棉被,我的床可以接納我的全部,所以每次做到這種深層的覺察時我根本沒辦法坐在椅子上,我必須窩在床上才能感覺到安心和放鬆。處理焦慮本身就是一種焦慮XD,於是我拿著筆電和書本坐在床上開始練習,也方便我承受不了時可以轉身立刻抱棉被撫慰自己。

  書本談到焦慮是由無數個情緒交織呈現出來的,所以鼓勵個案去分辨焦慮的感覺,把每一個核心情緒(最顯著的哪個)逐一拿出來檢視與體驗。我想這是整合的前提,問題需要拿起來才真的可以放下。

  我的焦慮感在身體內呈現的模樣:

  焦慮存在身體的下腹部,感覺像是長刺的荊棘樹枝粗大強韌地攀著我,把刺深深地擠入我的血肉,束縛我使我無法呼吸。我必須憋氣與它共存,似乎只要它稍微一用力,我就會折斷死掉了。

  我沒想到我的焦慮的模樣顯化得這麼可怕,簡直不忍卒睹。這些焦慮中的情緒有:恐懼,遺失和死亡的感覺。最強烈的是死亡的感覺。

  我覺得我死去了,麻木與忽視自己的存在。遺失的部分是,我被迫放棄很多屬於我的部分,像是希望與勇敢,堅強和穩定。我失去這些感覺很久,使我如今倉促又惶恐,暴躁且易怒,容易消沈與自責。我恐懼我的無所作為將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是我不想死,我在和這份凋零的感覺抗拒著。

  我很憤怒,我不要妥協,這不是我的錯。

  我憤怒我必須收拾這一切爛攤子,我憤怒我參與了整個計畫,我也憤怒我當時怎麼不會下定決心地拒絕。(靈魂與地球藍圖的關係)

  我現在又覺得很哀傷,我失去太多了。失去健康、快樂與堅毅的心,我變得太緊繃,害怕做不好,以及嚴重的自責。甚至自殘。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無量之網」

  最近手邊累積一堆書沒看完,剛才出門隨手帶上一本借來的「無量之網」在車上看。這是用科學的角度探討萬物一體的起源,裡面發出了很多疑問,像是對「乙太」的探討,宇宙為何如此空曠,在那空曠之中又有何種狀態存在......某種介質、傳導的方式,諸如此類。
 
  小湛讀書的時候也是帶著很驚訝的角度去想,不懂為何作者會要求「在那空曠之處必定存在某種連接」的揣測。書我看到一半,因為要趕回家來對帳啊改作業Orz,總之我先談我看一半的感覺。
 
  有時我覺得人們的思考很不可思議,為什麼科學只有區分「有」和「沒有」的差別?舉例來講:我很愛你,我超喜歡你,但是不等於我們隨時都得臉貼臉黏在一起。
 
  我還是會有我的生活圈、我的個人隱私,包括我的個人價值觀與你不同,相對的,你也有你的生活圈、個人隱私以及和我天差地別的價值觀。我們都是如此獨一無二所以不必勉強一切都吻合服貼,你有你的自轉,我亦是,然而在我們相互自轉的過程中,我們彼此相愛,像是太陽與地球和每個行星的軌道,我們用適合彼此的距離愛著對方。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幸福童年的祕密》



目前手邊在看的書是《幸福童年的祕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作者是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心靈工坊出版。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童年生活的真相,可能是個令人畏懼的祕密。但誠如本書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米勒深刻的洞察顛覆傳統,震撼歐美,使本書成了歷久不墜的必讀經典,它讓讀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我覺得這本書能夠幫助自己回顧童年往事,卸下許多防備,至少能夠從作者的探討,重新回顧原生家庭的對待關係,某些信念的成形,以及如今對自己的批判標準等等。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書單】九型人格書籍推薦

  最近在研究九型人格,真正讓小湛勾起好奇心的就是今天推薦的這本書:

  海倫帕瑪・九型人格聖經-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找到轉化的力量
 
  說起來幾年前我就在網路上測九型人格,但我總覺得每天的心情影響(?)每一次測結果都有差。有時候我是一號人格,或者九號、或者五號,或者七號,都讓我覺得差太多了吧???也就沒把這測驗放心上。(而且超長的180題)
 
  後來朋友大推這本書,小湛本來興致缺缺,我覺得如果單純把人分為九種人,就和分生肖、分星座一樣都只是概略分別嘛。人類最好這麼容易好分類啦,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神經病都不知道是哪邊有毛病。
 
  雖然後來知道即使星座鑽研起來也會看到星盤之間個星體的複雜關係,或者八字等等的細膩剖析,以及人類圖的各種通道論點。但是老天,我的腦袋不好啊,很多東西都嘛看過就忘,或著看了也不懂,拜託誰可以給我一個淺顯易懂,至少清楚地說明我的個性或某人的狀態,究竟是怎麼回事吧?
 
  當我真的讀起這本書,不得不承認——我非常確信我這輩子的主軸是一號完美主義型人格,偏側翼九號中立調解型 人格。而我前世很多七號享樂主義型人格或五號觀察型狀態,說起來之前的測驗也沒錯。就有一些性格是潛意識、或表意識的差別。
 
  基本上大家『很正常』的時候是不太能區分哪種人格的個性,但若遇到壓力/衝突狀況,每個人格的類型特徵就很明顯地跳出來了——例如我回憶起我小時候確實充滿憤怒與暴躁,但我內在批判的聲音又非常嚴重,我自有一套的高標準堅持頑固地執行下去,像是工作狂,以及堅決地持續寫日記的習慣等等(笑),我偶爾也會出現退後時四號人格自憐自艾的狀態,但是我實在太想做些什麼,所以還是會爬起來努力找辦法解套。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



會找來看的理由是,我發現好多人問我如何處理歸屬感的問題。但由於小湛我本身的性格喜歡享受獨處,必要時對外也能很放鬆自在,實在不太懂該如何給對方意見。所以我就找書看,嘗試切換角度理解對方的需求,以及從習得這項技術的人身上看見經歷的重點。

  然後我看的時候好驚奇,因為都是我沒想過的思考細節,蠻有趣的。


  後來花了半個月,終於把「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這本書看完了,這位作者的頭腦思路和我差異太大,我閱讀時真的很驚訝有各種鑽牛角尖的思路,甚至讓我理解的很累。但真的恭喜作者最後達成目標了,真的辛苦來的(連我讀的都好無奈),覺得精華就在頁末。

  大意上就是,外在的各種嘗試追尋與社群連結,都不如回到內在與自己和好。
 
  好吧至少我們的結論是一樣的。繞了好大一圈終於回來了。

  
  其中一句大意是這樣寫著:

  我們太專注於自身發展而失去與外在團體的連結,把自己過度美化,而忘了大量的正向改變是需要團體推使的。個人學習如何與土地和人群產生連結的過程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轉向公共領域,在那裏當個人的付出、毅力與友善得到群眾的認同和正向回饋,好的連結自然會發生。

  把原來的自己特質找回來,而非沉迷於個人過度的美化和遷就於外在的要求,如此一來,原本的你的特質自然會吸引、也更確信適宜的連結社團的合作關係,在關係中得到滿足和持續的激勵,獲得群體存在感的歸屬,我們需要有同心協力的能力,才會有改變與創造的永續發展。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靈魂的出生前計劃》



  我之前就覺得奇怪,動物分明就有感覺與意識上的進化,和輪迴之間的關係。但總是會有人否認這回事,覺得人類等級更高的什麼鬼的。

  我總算在《靈魂的出生前計劃》這本書上看到了,關於動物靈魂絕對不比人類靈魂差,甚至我們輪流交換寵物與人的身份相互陪伴彼此。

  只是我從靈魂記憶中看到的則是更大更複雜的關係了:《地球的生態輪迴圈》

  反正都可以參考看看。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大人的友情

好書推薦:大人的友情:在大人之間,友情以什麼樣的面貌存在著?


 阿拉伯有句諺語說:「情緒在一起,但居住的帳篷要分開。」,意思是就算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住處還是分開來比較好。
 
 這句話相當有智慧,什麼都靠得太近就會難以相處,朋友間必須考量到如何保持「距離」。
 
 那麼,一起住宿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家人之間,友情就不存在嗎?「居住的帳篷要分開」這句話如果照著字面去想,就會變得無法理解。但即使住在同個家中,「內心的住處」也能偶爾分別開來,只要留心注意,心的「距離」是可以任意調整的。
 
 保持心的距離有其「儀式」。關於儀式,我想要談論得更詳細一點,但這裡就先稱作「親密中不失禮儀」。為了不產生非必要的「黏膩關係」,朋友間有時也需要有些儀式和禮儀。
  
 


  那小湛本人學到的教訓就是,對方腦內小劇場很多,什麼都不說,卻一直猜測你是怎樣的人,活在幻想中,這種關係才可怕。因為你最後根本就和他想像的不一樣,他不允許"你是你自己的樣子",反而會因此攻擊你。所以拉開距離真的很重要,讓他去幻想他的,而你還有餘地去做自己的事不相衝突。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安慰的藝術 The Art of Comforting

  終於有空可以停下來看看之前買的書了。這次讀的書作者是芙爾.沃克(Val Walker),具有專業復健諮商師資格,也曾擔任喪親團體的支持團體。談輪我們自以為的安慰方式,與實際上受傷的人需要的安慰,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狀態。

  剛好前天還和一位朋友談到安慰的界限,過度的安慰會造成倚賴嗎?或者克制安慰又欠缺足夠的同理?我覺得這本書剖析的很到味。

  而且似乎我旁邊不少人都曾遇到過,當你對朋友大吐苦水沒多久,對方突然翻臉不想聽了,甚至丟出「我不想和消耗我能量的吸血鬼在一起」這種激烈的話語。旁觀這些狀況多到小湛也反思,真的是因為有誰是吸血鬼嗎?還是因為其實是傾聽者不懂得適當的安慰,甚至勉強自己去安慰,沒有給自己一個界限的巨大又矛盾的壓力下,只得用防衛的姿態將對方的情緒丟回去,結果兩個人連朋友都做不成,反而一起受傷產生陰影了?

  每個人都會有成為感情受害者的狀態,各種感情關係也會因為生活的變化有持續的挑戰。那如何學習認識自己的受傷與脆弱,與協助親愛的人們重新振作,我想這本「安慰的藝術」可以明確地引導我們練習去處理細膩的修補關係。

  放上2頁截圖,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哦!





"安慰對方不需要開出空頭支票像是隨叫隨到。其實一個規律的相見時間,一張卡片,一封簡訊,表示你有注意到他的落寞並給予支持,這就是一分愛的關懷了。"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三波志願者與新地球

  小湛花了兩個禮拜的通勤時間把《三波志願者與新地球》這本書讀完,沒看過本書的人們,我建議可以點閱作者朵洛莉絲11/25台北演講內容(外連網站我就不討論了)。雖然當時我人在台中沒參加演講,看書內談及的內容也差不多是這演講的結論,其他的則多是個案的催眠療程過程。

  書本內容並不艱深,那我本人因為有自己的體驗還有團隊可以討論,因此我的感想可能和內容有很大的差距,也不必照單全收。畢竟每個靈魂都是特別的存在,也許你是特例呢?這很難說。

  那麼,我們就直接討論作者的認知與宇宙觀。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在山裡等我(Watch for me on the mountain)




過年期間看的書籍:在山裡等我(Watch for me on the mountain),很寫實又很發人深省,講述阿帕契印地安人對抗白人政權的故事,好幾次都悲傷得讀不下去(才看了這麼久)。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光線是有生命的……早上升起的光線,就像年輕人走進塵世,與物體暗處接觸一樣,必定能清楚看見物質實體;而當光線即將隱沒,就像老年人準備離開塵世,物質不再重要,因此視線黯淡、視力模糊,一切都看不清楚。如果他們鍛鍊心志,就會轉而觀心,靈魂將會變得清晰鮮明,因為這是他們即將前往的世界。如果他們沒有鍛鍊心志--」傑洛尼莫聳聳肩:「那麼他們會茫然無緒……迷失在黑夜來臨之前的暮色中。」


  不過這本書的詳細描述到會令人感到害怕,但也由於如此詳盡的暴力描述,才能更深入其境地體驗被欺壓的無奈及憤怒、絕望。以前當過幾世的印地安人記憶隨著閱讀中重複出現,跟著嘆息、憤怒與深思。

  有點難形容整體上的感受,不能說是愉快的閱讀,而是會細細地反思著......人性的極端醜惡,與為了生存於陽光下的昂然不屈。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

藍圖


  講這本書的心得之前,小湛先談自己對書的怪僻好了。

  買書、選書時,我會先看封面設計、標題去揣摩其中的內容,及作者和出版社的目標方針;再翻到書背,看推薦函及內容大鋼,並隨機翻頁、注意其中的字句流暢度。如果還有興趣,我會再看作者介紹,以及譯者的經歷,畢竟資歷決定於該如何把一個語言妥當地翻成另一個語言而不失真。但是基本上,文中的字句描述就能讓我省略作者及譯者的審核了,而這兩者則是我在網路上挑書的重點。(網路沒辦法翻書試閱嘛)

  當我真的決定要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反而不會看前面一大堆的作者介紹和推薦文章。甚至目錄也是......哦,如果有插畫,那我就不介意了。

  為什麼?

  其一,我很討厭被捏(推薦文章超喜歡引用內文的,尤其小說還未看就被爆雷,只想揍人);其二,我不想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決定我該用何種立場來閱讀這本書。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賽斯書-靈界的訊息

導入

  看書之前沒有意料到其中的內容廣泛,在小湛協助Mulo記錄聊天集之後,才翻到賽斯對同樣課題的闡述不謀而合(這還是50年前的資訊)。仔細看下去,沒有一句描述相同,差異在於賽斯與Mulo的表達方式是為了應對當下年代的各自讀者群,用最適合的措辭去表達(當然還有譯者的理解轉化能力)。

  於是小湛起了玩心,賽斯也鼓勵我放膽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