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Messages from the cosmos: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Even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becomes partially distorted when processed through human interpretation—half real, half imagined.
Especially when view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single word may carry varied meanings.
Be mindful in your thoughts, and be respectful with how others interpret.
In a world rich with diverse voices,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become the anchor for true balance.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個人工作,和別人共事的比例?



|10/3粉彩日常整理​

這週剛好有幾部影片上架,我也就讓腦袋慢下來好好休息,感覺好久沒寫文章了XD

我想分享最近在靈界的學習,這是關於社會人文的課堂,而我是想要學習更多,關於群眾交際與個人互動的平衡。

先只談一項功課就好。這個功課像是申論題,在課堂上作答:

如果你的注意力是百分之百,現階段,你覺得自己「喜歡一個人做事」和「喜歡和大家一起做事」的比例約多少?

這沒有任何標準答案,依照當下你評估的比例思考。各位也可以準備紙筆,或者打開電腦跟手機的筆記本,把你的比例寫出來。跟著文章看下去,也許能帶你思考更多的人生細節。

/

對小湛我而言,我覺得「喜歡一個人做事」大概佔64%,剩下來的36%才是「喜歡和大家一起做事」。

寫完答案之後,考卷自動跑出詢問,像是「佔比例最大的選項,意味有更多讓你的行為動力,你可以列出幾項,之所以讓你選擇的理由嗎?」

我在寫答案的時候才意識到,我之所喜歡一個人做事情,是因為,我覺得跟別人合作要花太多的時間溝通、反覆確定彼此的工作能力,也容易遇到地雷,還有大家工作的速度不同。

我過去的合作經驗,並不是那麼愉快。這裡說的合作經驗,包含在家庭如何跟其他人相處,在學校和其他人相處,以及在職場跟其他人相處。自己以外的都算是別人。

我的個性大部分時候都挺溫厚的,我懶得管別人的事情,也懶得起衝突,最好沒有人看得到我,我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石頭。可是當我決定好的事情,我會想要做到最好。我想把自己做到好,只是為了要符合我自己的標準,也和別人沒關係。

另外我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有風險評估能力。

當我要做事情的時候,我的腦袋立即冒出行事曆的排程,現在的我有多少時間?不同階段要做什麼事情?幾日之後,我的進度應該要到什麼程度?要容許多少時間控制誤差?我很快地判斷好現階段的我可以做到多少,我需要的素材該到哪裡搜尋?

如果同組員,我不確定他的自制能力和時間控管能力,我會約好幾次開會的時間,確定每個人可以做到的進度(也是有很多人自以為的進度,結果自己做不好,需要花時間收拾善後),我很容易被推舉成一個團體內的隊長,這很累,有些人要緊盯著,一直敲他回覆進度,如果真的搞砸了,我這邊已經準備好後續方案搶救。

總的來說,對別人心累啦。

如果能遇到搭配得好,評估能力也不錯的隊友真的是謝天謝地,可惜這樣的人,在我的標準中偏少。我好像每次跟別人組隊,都要帶著「要預留時間收拾善後」的壓力。有時候都在懷疑,是我標準太高嗎?還是軟爛的人太多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跟上我的行動速度和規劃。後來我也只能這樣安慰我自己。

64:36這個比例,已經比過去更有彈性了。可能也是進入職場,互動的單位都是公司,沒有像學生時代,還有像家庭成員那種說任性就任性的狀況。

現在可以跟大人一起好好坐下來談話,分工合作,實在是太好了。

認真的說,如果倒回去我的青春期,「喜歡一個人做事」和「喜歡和大家一起做事」,是極端的100:0。

因為我從小就要在家裡承擔非常多的責任,我沒有辦法求助,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責任(只是因為我是長姊),如果有事情都是我不夠努力,求救只會自取其辱。我直接把心門關起來,我不再相信誰可以和我一起好好做事情。光是我說出來,有人可以同理我,我就很感動了。但事實上是,我的煩惱就只是我的煩惱,沒有人想要管。

沒有想到,只是思考個人跟群眾的關係,寫這個題目,一下子擾動出好多過往的回憶。

也讓我不禁思考,也許不是因為,我不想跟別人合作,而是我過去的合作經驗,沒有受到平等的對待,我經常扮演收拾爛攤子的角色,我有能力,卻也因此為別人失望無比,以至於我更傾向自己做事。

/

教授要我們比較現在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心態差異,從觀察差異點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在個人跟群眾之間的關係和定位。

課堂上有位同學發問:「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試卷?」

教授的回答是:「個人和群眾的關係,都是過去習慣的延伸,過去的習慣不一定是舒適的,也不一定是痛苦的。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往往是根據你的習慣,而不是當下的人事物。像是習慣性退縮,還有習慣性虎頭蛇尾。

「然而當下才能創造未來,如果你無法思考過去形塑的你的模式,你現在做的每一件選擇,你自以為的喜好,都是過去的牽絆,你重複以過去的經驗解讀當下的選擇,無法創造全新的路徑。」

教授要我們重新定義自己——過去的你,現在的你,過去的經驗,依然影響現在的你的判斷嗎?

我反思現在的我,和跟過去的我,評估題目而產生不同的比例時,我想,過去依然影響我沒錯,至少現在的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接受跟其他的人互動。

近幾個月的人類生活,我和不同公司討論幾項合作案(要到明年中之後各位才會看到結果),和不同的單位和成員討論的過程,我的心態改變非常多。

以前總覺得跟別人合作,我是要委屈的,忍受的,無奈地準備收拾善後。現在跟別人討論合作,是充滿期待的,有趣的,聽到別人提出更多我沒想過的創意發想,他們的專業考量的細節,都讓我產生一種迫不及待,感覺和別人合作會非常有趣,雖然規劃企劃案跟大綱會有點頭大,不過整體上來說,都很令人開心。

只是畢竟我的生活方式,還是挺享受個人的居家生活,而且文字跟圖畫創作,也是需要獨處才可以產出來的內容。

/

「喜歡一個人做事」和「喜歡和大家一起做事」,只是透過數值,觀測自己所在乎的焦點在哪個位置?

而這些數值背後的理由,經歷與故事,才是教授要我們自己去探討的部分。

在班上不是只有我寫答案到眼眶泛紅,有很多同學也進入情緒澎湃的狀態。教授沒有探討我們內心發生什麼事情,教授只說:

「所有讓你前進的動力,在理想狀況下,應該是讓你自發的,喜悅和期待的,因此你會揣想未來的光明,以及喜歡自己,願意坦然展現自己的模樣。

「但如果讓你前進的動力,其實是另外一個選項的推力——由於某些事故讓你不舒服,想逃走,充滿負面情緒而堆積壓力,於是你跳往相反的選擇。你並不是真的喜歡這個新選擇,而是,這麼做可以讓你喘口氣,讓你感覺舒服一點,那也沒關係。

「這只是代表,過去你沒有累積正向的經驗,沒有從正向經驗中體會到這個選項的好處。所以你的感受會是壓縮的,不全面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另外一個選項裡。可是這也不代表,另外一個選項是讓你適應的,甚至這個新選項也可能讓你痛苦,你同樣沒有累積正向的經驗。

「當你在群眾跟個人關係中,都只有負面經驗,你就很難有『喜歡』這個詞,甚至完全不想要寫這個試卷,那也沒關係。

「至少你現在知道了,你並不是不適應這個世界,而是你過去缺乏這兩種選項的正向經驗。如果你是這樣的學生,可以在試卷下方寫下『我所希望的關係會是什麼樣的關係?

「請寫出非常生活化的內容,例如『我想要被別人喜歡,

①我想要被什麼樣個性的人喜歡?
②被多少人喜歡才足夠?
③別人要做出什麼樣的行為,才會讓我感覺自己是被喜歡的?
④我認為,當我被別人看見,我被喜歡的優點是什麼?
⑤我希望別人怎麼描述我?
⑥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
⑦我想要花多少時間跟這些人們相處,我才會滿意?
⑧當我對這段關係感到滿足,我會怎麼對待別人?
⑨我的對待也能讓別人覺得,我們之間的關係是平等而友善的嗎?

「請包含明確的特徵、數量,時間,仔細的觀察自己的需求。寫出來不是一定要辦到,而是觀察你的夢想與現實的差距。」

教授在課堂上,慎重地提醒我們(就像是標重點的語氣):

「你需要先確定你當下的位置(對自己的理解程度),還有你想要前往的方向(夢想),這兩種定位越清晰,越明確,你就能評估自己可以到達的可能性,以及需要準備的配備跟時間。

「如果你不確定你要前往何方?至少,重複再三地確定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模式的差異。因為,未來會是你現在的延伸,所有的改變都要從你當下開始,也許你每天都在改變,目標是變動的,那也沒關係,至少每一刻當下,你都在成就未來的自己。

「當你意識到現在可以跳脫過去的習慣,就可以想像當下的你想成為的模樣,以及你希望成為的選擇。」



我很喜歡這堂課,像是停下來重新思考自己跟過去的差別,觀察自己的人際關係變化,包括心態上的改變和彈性。

尤其教授說的:「未來會是你現在的延伸,所有的改變都要從你當下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