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轉貼】家庭黑羊:被慣性忽略的隱形角色

  這篇文章覺得很重要,很多特別體貼關懷別人的家庭角色,往往也是最寂寞的。「我一直覺得自己必須是他們喜歡的樣子,他們才愛我。」



內文部分節錄:

小君和我提到她對媽媽的印象。自她有記憶以來,似乎就不曾有過什麼母女歡樂的童年時光。她對媽媽的早期印象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易怒和打罵,例如幼年時吃飯動作慢,總是惹來母親捏大腿和衣架伺候。她不記得是幾歲的時候,大腿總是青一塊紫一塊。「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媽打我我不敢跑。」她說。我想像著小女孩只是因為一些日常瑣事的小麻煩——那種大部分小孩都會闖的小禍或分心——看著棍子挨著疼,不敢跑也不敢求救的模樣。「偶爾幸運一點,爸爸看不過去會過來喊停。」她補充。不過爸爸常常上班不在家就是了。為什麼不能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讓媽媽更生氣的結果就得多挨幾下。

  另一種印象,也是她即使長大成人了、即使一直處理不好親子關係,仍捨不得放棄母親的原因。「小時候我摔破頭兩次,都是媽媽在診間讓害怕的我抓著她的手給醫生縫合。最早一次是一歲半的時候,第二次我上小學了,我想我應該抓得很用力。」

  一般來說小孩子不太會記得兩歲以前的事,一歲半那次受傷的經驗帶給她的意義是重大的。她仍清楚記得當時被好幾個大人壓制、動彈不得的拘束、診間的白牆、冰冷的床架,金屬碰撞的聲音,醫生對哭鬧小孩的威脅:再不聽話就叫家長出去。她聽得懂,而母親似乎沒有離去。這是她(記憶中的)第一次從家人身上滿足的安全感,還有從外人身上感受到威脅的恐懼。

  「以依戀風格來說,我是矛盾型的,既渴望被愛,又覺得隨時都會失去愛。不是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而是我不相信人性。有好幾次我希望家人在的時候,他們並不在,這讓我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在成人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必須是他們喜歡的樣子,他們才愛我。甚至到現在,我還是會懷疑,他們拋棄不了我只是因為他們生了我沒辦法而已,」她自剖:「但我知道這也許只是不理性思考,事情沒有這麼糟。」............


  剩下的就麻煩去看原文囉,連結在上面。關鍵評論的文章都不錯,可以多多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