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Messages from the cosmos: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Even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becomes partially distorted when processed through human interpretation—half real, half imagined.
Especially when view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single word may carry varied meanings.
Be mindful in your thoughts, and be respectful with how others interpret.
In a world rich with diverse voices,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become the anchor for true balance.

顯示具有 遊玩筆記-收藏-文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遊玩筆記-收藏-文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收藏】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


文章: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 (連結)
來源:女人迷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5311?ref=fb


我很喜歡這一篇,小湛我認為所謂的內在力量、內在智慧,與源頭、神性的連結,都要回歸獨處的能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獨處,這會牽涉到幼年的成長經驗。獨處需要練習,自己的安全感,由自己來守護。
 
  "當沒有外界環境或他人給予我們陪伴、安撫或肯定的時候,「好的內在客體與好的關係」的存在,可以給予我們自己所需要的陪伴、安撫和肯定。這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在精神與情感上是自給自足的,在獨處的時候我們便能怡然自得。"

  和自己相處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它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它讓我們擺脫對他人的絕對依賴,讓我們感到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讓我們不恐慌。

成年之後,我該如何獲得獨處的能力? 
文章後半段有許多段落的檢視與回答,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轉貼】家庭黑羊:被慣性忽略的隱形角色

  這篇文章覺得很重要,很多特別體貼關懷別人的家庭角色,往往也是最寂寞的。「我一直覺得自己必須是他們喜歡的樣子,他們才愛我。」



內文部分節錄:

小君和我提到她對媽媽的印象。自她有記憶以來,似乎就不曾有過什麼母女歡樂的童年時光。她對媽媽的早期印象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易怒和打罵,例如幼年時吃飯動作慢,總是惹來母親捏大腿和衣架伺候。她不記得是幾歲的時候,大腿總是青一塊紫一塊。「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媽打我我不敢跑。」她說。我想像著小女孩只是因為一些日常瑣事的小麻煩——那種大部分小孩都會闖的小禍或分心——看著棍子挨著疼,不敢跑也不敢求救的模樣。「偶爾幸運一點,爸爸看不過去會過來喊停。」她補充。不過爸爸常常上班不在家就是了。為什麼不能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讓媽媽更生氣的結果就得多挨幾下。

  另一種印象,也是她即使長大成人了、即使一直處理不好親子關係,仍捨不得放棄母親的原因。「小時候我摔破頭兩次,都是媽媽在診間讓害怕的我抓著她的手給醫生縫合。最早一次是一歲半的時候,第二次我上小學了,我想我應該抓得很用力。」

  一般來說小孩子不太會記得兩歲以前的事,一歲半那次受傷的經驗帶給她的意義是重大的。她仍清楚記得當時被好幾個大人壓制、動彈不得的拘束、診間的白牆、冰冷的床架,金屬碰撞的聲音,醫生對哭鬧小孩的威脅:再不聽話就叫家長出去。她聽得懂,而母親似乎沒有離去。這是她(記憶中的)第一次從家人身上滿足的安全感,還有從外人身上感受到威脅的恐懼。

  「以依戀風格來說,我是矛盾型的,既渴望被愛,又覺得隨時都會失去愛。不是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而是我不相信人性。有好幾次我希望家人在的時候,他們並不在,這讓我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在成人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必須是他們喜歡的樣子,他們才愛我。甚至到現在,我還是會懷疑,他們拋棄不了我只是因為他們生了我沒辦法而已,」她自剖:「但我知道這也許只是不理性思考,事情沒有這麼糟。」............


  剩下的就麻煩去看原文囉,連結在上面。關鍵評論的文章都不錯,可以多多支持。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皇帝魂:布蘭登.山德森精選集



之前累積的書單實在太多了,這次帶上的是買了一年都還沒看的布蘭登.山德森的《皇帝魂》。本來只是想隨便打發時間用,但沒想到這個設定真的XD 很喜歡欸!
 
   雖然只是短篇,故事非常強調:萬物皆有靈。像是窗戶想變成甚麼模樣?你要尊重窗戶的想法,對印適合的魂印,讓窗戶變成它想要的樣子.......這部分還頗靈性的。以及:"物體會因存在的時間越久,被別人看到的時間越久,自我完整性的認知就越強烈"的概念認知,很有東方色彩。(我個人會認為是意識體變成精靈的概念)
  
這邊摘錄內容介紹:

  〈皇帝魂〉:入圍2013年「雨果獎」,被經紀人譽為出道以來最優秀短篇作品。玫瑰帝國的統治者亞緒拉凡遭人刺殺,為了鞏固皇權,決議卿們要脅當今最傑出的仿師--珊,在百日內完美仿造皇帝的意識。面對宮廷中的權謀傾軋,無論珊是否成功都將為自己引來殺機,並使帝國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這篇也是作者來台灣看故宮畫展萌發的創意,他真的是很善於組合各種元素萌發創意的天才,而不是單純書寫自己前世故事的那種天才(很多作家都這樣),我也是看了《諸神之城:伊嵐翠》就成了粉絲,但我也得承認,他的長篇我看不太下去......短篇的情節安排比較合我胃口,也許是節奏安排得更順暢的關係吧,他的長篇我總覺得不是太趕就是太慢。
 
   其他短篇我還沒看完,我現在要先趕工作Orz 總之推一下這本《皇帝魂》,閒暇時用沒負擔的心情看著,也很有深意體悟。這本書很適合當閱讀奇幻小說的入門款喔~~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轉貼】你只是用力,不是在學習

文章來源:

作者:陶瓷兔子


內文:

  曾經有位小朋友問我,有哪些課程和書可以有效的提高寫作水平,我列了一個不短的書單給她。沒過多久,她又回來找我:“我報了一個網上的課程學習班,當時上課的時候感覺挺有效果的,但是課程一結束,又感覺退回原地了。”

  她說,“我的練習量沒有變化,但就是有種特別茫然的感覺,雖然每天都會寫點東西,但是也不清楚質量的高低和選題的好壞,感覺就像是失焦了一樣。”

  "你可以把自己的文章跟同類型的爆文做個對比啊,語言措辭方面,素材構架方面,立意觀點等等,這樣不就很容易能看出高下了?”

  她像聽天書一樣的看著我,眼睛睜的溜圓,“這樣好麻煩啊,而且我也不會對比,要不我還是再去報一個寫作班得了,沒有人帶著我,我就沒辦法學習。”

  我認識的另一位姑娘,則是掏重金購買了許多網站上的課程,從PPT到思維導圖,從如何排版到如何寫文案,從市場營銷到用戶心理,她每天都很忙,一期不落的穿梭在各類網課裏,筆記記滿了好幾本。

  可是一年的課程學完,卻只剩下唉聲嘆氣:“我上了這麽多課程,沒有一個有用的,白浪費了這麽長時間。”

  我好奇的接過她遞來的手機,看著那些密密麻麻打著紅鉤的課程,有些納悶,其中的一些我也上過,並且覺得受益匪淺,為什麽到了她這兒就全成了雞肋呢?

  有次我們一起去聽過一場演講,主講人是國際有名的經濟學家,她整個過程中運筆如飛,口袋裏還裝著錄音筆,恨不得將所有的內容都刻錄進腦子。

  好不容易到了問答環節,她如釋重負的將筆記本放進包包,心滿意足的對我說,“我準備先走,回去把他推薦的書買回來都看一遍。”

  "你不提問嗎?”我有些吃驚。

  她回給我一個有點茫然的表情,“我不知道要問什麽呀,我覺得自己都聽懂了,沒有問題。”

  我終於知道了她為什麽學完了那麽多課程卻依然無法獲得進步。

  TED的某期演講裏曾經有這樣的一句台詞:“We are blind to our blindness”,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因為也無法將它變為“知道”。

  當你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就沒有人能解決你的問題。


  我們常常將“獲得資訊”和“學習知識”混為一談,但其實兩件事情本身並不在同一個層面。

  獲得資訊只在於了解,而學習知識卻需要思考--實踐--反饋的無數個循環。

  對於網絡時代的大多數人來說,獲取信息是太過輕易的事,但也真是因為這樣的輕易,才讓我們更容易放棄思考,放棄實踐,放棄“靠自己”,而一味依賴他人將知識嚼碎,再包裝成幹貨的輸出,以為自己聽完便可以信手拈來使用,每到用時卻發現大腦依舊空空如也。

  想要學習某項新的技能並不難,難得是,直到自己可以如何運用,如何獲取反饋並進行調整。我們在校園裏生活了太久,久到思維的習慣偏向於接受,背誦和覆制信息,卻遺忘了最重要的搜索能力和自我驗視。

  常聽到很多人抱怨,說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也沒有遇到好的導師可以一路同行,但更多的時候,人難以進步的原因不是因為身邊沒有合適的人選,而是在於從來都沒有準備好去學習。

  當準備好的時候,老師自然就會出現了。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富蘭克林學習寫作的方法:

  他挑選了一本文章質量很高的《觀察家》雜志,選擇自己喜歡的幾篇文章,寫下對每個句子內容的簡短描述,只要能回想起句子講的是什麽意思便行。然後從自己寫下的線索中開始覆寫整篇文章,要自己的文章跟雜志上的一樣思路清晰,用詞精煉,寫完之後,回頭找到最初的文章,將自己的文章跟原文做對比,並在必要時糾正自己的版本。

  為了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快速把握精準措辭,富蘭克林還創新式的發明了“變體練習法”,先將某些文章改寫成詩句,等自己已經忘記了原文的時候,再去把詩句改回成散文,因為寫詩將迫使他相處大量其他不同的詞語,而改回到散文,則會強迫自己去註意到語體和語境。

  以富蘭克林的童年教育水平來看,他最多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寫作者,但經過大量的練習他卻成為了美國早期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


  富蘭克林的自學經歷解決了一個許多人都經常面臨的問題:想要提高自己在某一領域的水平,但卻找不到人來教自己怎麽做。

  所謂學習的精進,也絕不只是停留在“我今天又看了好幾萬字,上了好幾節課”的自我滿足。是否能洞察問題,洞察後能否解決問題,才是區別高人與常人的關鍵因素。

  努力之前,先確認希望的結果。學習之後,先考慮獲得的知識應該如何運用。挑選行業裏的標桿,制造正向的反饋,同時不斷糾正自己的習慣和表現。

  明確問題和需求,為自己設計學習的方法並在反覆的練習中調整,是比學習本身更加重要的一項能力。


  在你真正學會了學習之前,別滿足於盲目的努力。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轉貼】我想說說關於傷害/受傷這件事

前陣子在社團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醒:

 管理員時有所聞社員之中會有私下推銷靈性廣告課程,或者某些關於靈界靈性服務的拉攏。雖然社員之間私下聊天傳遞訊息屬於個人自由,但還是得就客觀立場建議聲明以下言論,畢竟多數入社成員對靈界規則並不熟悉,若執行者本身也是懵懵懂懂的測試狀態,只是想到處找新人當實驗品參予實驗,我會覺得這是非常危險、必須嚴正看待的問題。
  
  談靈界眾生,像是大天使、精靈,龍兒或者外星人的確是很有趣的體驗,然而不可否認,被靈擾、鬼壓床、附身也是靈界中會遇到的潛在危險性。「靈光一閃」社團成立的初衷,是想單純地讓人們訓練直覺,相互分享生活上的提醒,與各種細微的感受,而不是讓大家置於危險之中。
 
  請千萬記得,靈界仍有很多規範需要靠人的良心去摸索、探測其深度。不是一句「很好玩來試試看」就可以概括的。尤其能量,是憑藉著「人心」的正直與否,「玩」本身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態度,尤其牽涉到要施加於別人身上,更應該要有以性命為對方負責任的覺悟。想「玩」能量,就要有被能量「玩」的認知。
 
  能量施作者本身最好要有一些人類師資前輩的引導或討論,更清楚自己本身具有的天賦,再來為個案施作。這和有無付錢或隨喜無關,這是良心與否的問題。不然,若個案在靈界上出了意外,誰來收拾殘局?要幫助對方的前提,也必須要有保護自己、和保護對方從險境帶回來的能力。
 

【分享】成為溫暖的人

  這篇文看得小湛好感慨也心頭酸酸的。這些年來不少網友和我談到他們過去的事情,很多超乎我想像的陰暗問題,老實說依我個人這輩子學習的生活環境等等立場很難接住他們的情緒(深刻感受到原來我一點都不辛苦),但幸好有Mulo在,喔還有,也得感謝我那些過去辛苦的累世,祂們就懂得該如何安撫與傾聽。因為祂們都仍記得過去的創傷與經歷。
 
  我們都沒有給太多解決的方式,太多無形的傷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就只能接受他們面臨的那些,具有同感地討論各種創傷,然後陪伴。就只是愛與陪伴而已。
 
  這些年來小湛我從一個旁觀的立場觀察Mulo與累世等的自然互動,再加上常常內在覺察,面對自己的各種問題,好像也更同步、更圓融了與內在智慧的連接,對外的批判越來越少,產生的是更多同理,想要付出,想給予幫助。整合自己,也就更願意與外界互動,產生友善的連結,是依循漸進而且自然的發生。
 
  我們有很多的後天偏見,都可以透過內在的整理,與願意接納,逐漸調整至靈魂本身即有的大愛與善意。把自己找回來,也開始了新世界的觀點與透徹的前進腳步了。

  把文章放在這裡是當作備份,有機會自己翻自己重新回顧一下。


原文網址:


作者:Wilson Ni
  說真的雖然當兵只當了四個月,但這段時間給我的很多價值觀人生觀震撼是會持續一輩子的,就趁我還記憶猶深的時候打下來紀念吧。最大的兩個感受,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階級是會世襲的。(文很長唷但真的是肺腑之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還記得剛進成功嶺的第一天我整個傻住了,在3月這種莫名其妙的時間入伍,得到的結果是新訓有快一半的人刺青,40%的人有前科,大學畢業生不到10%。

  一開始我超不適應啊~~在這之前我人生沒有交過任何一個8+9朋友,然後一瞬間身邊所有人都是8+9,坐我前面的人因為砍人在花蓮被關四年,坐我左邊的人殺人未遂等著開庭(後來因為打架鬧事就被隔離了XD),坐我右邊的是討債的,還有販毒的啊幫派的啊詐騙集團等等,放假大家都約去酒店,然後一堆人照片都是金髮妹妹頭騎機車載金髮高職妹,真的是8到一個不行。

  其實一開始實在是有點想當一個自閉兒過這四個月,想說這些人其實也不能特別去認識,反正退伍一定沒聯絡,而且世界差太多了,沒有去了解的比較。

  直到後來有一次軍營舉辦一些團康活動,我跟一個長得滿清秀的人搭配,結果配合的超好,我的想法他都明白,所以結束後我很順理成章地問他

  「終於遇到一個聰明人了哎,你是念哪一所大學的啊?我超受不了這些8+9。」
  「沒有誒,我高中沒畢業,我是鋪地磚的。」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Aha Moment吧,這瞬間我理解到了自己的視野有多狹隘,偏見有多嚴重。


  我決定與其浪費四個月虛度時光,那不如把這四個月用好用滿吧!所以我開始了一個計畫。我開始去訪問所有願意給我訪問的人,每個人我會花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深聊,然後所有問題的核心都是:「為什麼你最後會開始犯罪?」

  出乎意料的,大部分的人除了願意接受訪問之外,他們甚至很開心有人對他們的人生感到好奇,每個人都滔滔不絕得跟我分享他們一路成長的過程。有些人很得意,也有些人很羞愧,但更多人呈現的,是一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因為在他們眼裡,這就是「正常」人生,也是一種註定的人生。

  所以,在訪問了超過30個人後,我發現8+9大致發成兩類:

  1. 喜歡作威作福,透過展現力量來獲得崇拜或是異性愛慕。通常這類人家境不一定很糟糕,但這類人個性通常都很差,然後這輩子八成會繼續做討債啊酒店公關啊或是販毒,目前沒有遇到一個退伍後打算轉行的。我不太確定能不能怪他們,因為聽他們說做黑的一個月賺十萬是基本。

  2. 沈默寡言,不會主動吹噓自己在外面混得怎樣,然後通常滿有同理心的。當初加入幫派或是做黑的理由通常是家裡真的太窮、自己或家人被欺負、因為義氣陪朋友下海。大部分的人退伍後都希望能回到正常的世界,但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通常都只能做超商店員或是跟他們的爸媽一樣做工。

  但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不完善的家庭

  家裡窮、家暴、單親、父母雖然有錢但都不在家、冷漠的父母,家人重病.....等等。

  而且隨著和他們相處的過程我也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他們的本質和我是類似的,有些地方我比他們優秀,但也有非常多地方他們是比我優秀很多的。
當大家都剃平頭穿著一樣的衣服相處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可以變成很好的朋友的。

  當拋下成見的時候,我們是可以看到對方好的那一面的。

  而我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只不過是因為我有一個愛我的家庭,讓我不需要透過扭曲的方式得到認同感罷了。

.......................................................................................

  『階級是會世襲的』

  當兵當到一半的時候,有一次我幫輔導長出公差,內容是整理跟裝訂全中隊150人的自傳履歷表。

  我們剛進去的時候必須先寫一個自傳履歷表,簡單來說就是介紹自己的人生啊家人啊,以及寫你自己的優缺點跟退伍期望那些有的沒的。

  我原本來做這個公差只是因想說可以吹冷氣感覺很輕鬆,殊不知這個公差是我這四個月的另一個 Aha Momonet。

  那時候軍隊本來有一個我很討厭的中輟生流氓,全身很多刺青,很喜歡偷抽煙啊吵鬧啊那些,總之就是會害大家福利被扣的那種人。
所以我第一份表就故意裝訂他的,想要看看他到底為什麼會變得這麼靠北,結果在自傳那邊,我看到了一句話。

  「我因為家裡好窮,真的很窮,只好輟學打工幫忙家計。希望未來的人生能有機會把高中唸完,我好希望我可以有個高中學歷。」

  看完這句話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鼻頭酸酸的,對我以及我幾乎所有的朋友來說,念完大學再出社會是一件理所當然到不行的事情,甚至對很多我的朋友來說,家裡出錢去國外唸個master回來是更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那150人當中,我看到了好多好多人,因為家境無法念完高中,也從來沒有機會去念大學。

  整理這150份資料的時候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人生故事,我當下覺得我的人生煩惱真是可笑。

  有人窮到家裡必須跟鄰居借「菜」來吃。

  有人小時候曾經被自己的母親試圖用腿夾死,導致腦袋缺氧影響智商,而他也從那天開始就憎恨母親到現在。

  有人從小就被父親打,曾經差點被打死。喔然後後來他開始每天被繼父打,差點被打瞎。

  有人因為爸爸賭博欠債被砍斷手,從國中開始每天就去菜市場幫忙,最後也不得不高中就中輟。


  還有一個人在結尾說:「長官,我真的很笨,我什麼都不會,請問我退伍後該怎麼辦?」而我知道他是認真的。

  另外,我發現有唸大學的這10%人中,父母職業幾乎都是銀行啊外商啊或至少都是正常的公司。而那些從來都沒有機會唸大學的人,父母職業幾乎都是水電工、木工、建築工、清潔工等。同時這些人大部分未來也都打算從事跟父母一樣的職業。


  那天晚上我非常難睡著,因為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目前有的成就,都是因為我很努力我很上進,我願意在大家玩樂的時候去充實自己。

  但我發現,有更多人是連充實自己的機會都沒有。

  我不斷地想說,我如果出生在他們的家庭,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還能像現在一樣在一間很棒的公司有個很棒的女友然後有這麼多人生歷練嗎?還是我也會是另一個去工地打工的輟學生?

  我親身體驗到階級是會不斷的世襲下去的殘酷事實。

  對了,為了表達環境有多重要,我在軍隊的時候為了打發時間一直在玩數獨,一本都是1~100題,100題是難到誇張的那種。我花了快一週才精通數獨的玩法,但就算這樣我在解100題的時候我花了四個小時。然後坐我附近一個很害羞的小男生跟我借數獨過去玩,他在完全沒有做筆記的情況下用目視的方式五分鐘解完第一百題的數獨,而且他才18歲,沒有受過任何資優教育,而未來也沒有任何受資優教育的機會。

..............................................................................................

  不知不覺就打了這麼多,我猜我想講的是,不要帶有那麼多批判性或是偏見的眼光去看別人,畢竟塑造我們的是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的成長社區。

  而那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

  雖然我們不能決定自己從哪裡來,但我們都可以決定自己接下來要往哪裡前進。

  期盼自己能永遠記得自己剛退伍的這種心情活下去,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分享】尊重花園的主人

  這篇很經典,很適用網路發達的各個社群關係。

原文連結(有圖文佐配):


作者:張忘形

內文: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轉貼分享】之所以情傷,是你根本不想走出來

沒有人可以讓你痛那麼久,除非你自己願意。

讓你傷心悲痛的,其實不是他,而是那些心裡積存已久的被遺棄或是不被愛的傷痛。



部分內文: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分享轉貼】培養【基礎邏輯思考力】的建議

  看到了一篇文章,存在這兒收藏。

  小湛我平常看文章也是會看一下對方的立場,然後想想自己的。有時候有相異的感受,我會看po文者的狀態。如果感覺很極端或不會聽入別的意見,我連回都不會回,懶得筆戰。如果覺得對方也不壞,那我試著提出我的感覺給對方參考,通常也是會寫的婉轉希望他們轉個易位瞭解更多層面。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這樣的回應。

  有的人不知道在腦補啥,我的感想與經驗立刻就被質疑,奇怪了我的親身感受只是想給你做個參考啊,你不認同也無需駁斥我的感受吧?然後我會再試著解釋,如果對方繼續抱持敵意和無法溝通的理念那我就算了,我真懶得解釋我是怎麼活到現在的,實在沒必要交代我的人生種種來說服你,我要的是溝通,更友善的討論,不是質疑與立刻挑起敏感神經。

  當然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會發火,但我也不想順著怒氣失控,而我會直接關掉對話不想浪費時間,至少我知道對方是否講理,以後就別和他談這麼多。然後我會自己在自己的版上私下牢騷宣洩,ok,我的怒氣就這樣結束了,靠幾句話瞭解對方的雷點是否適合當朋友也值得了,至少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最重要的部分仍舊是,不要害怕別人討厭你。以及說服別人不容易,也要看對方是否想瞭解你,願意友善溝通。如果他做不到,或者直接黑了你也最好,真無法與這種玻璃心的當朋友,遲早會碎玻璃刺到自己。而自己平安無事還是最重要也萬幸的事了。


原文連結:如何建立最基礎的邏輯思考力? (一) 不要急著當受害者

作者:張國洋

內文部分: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分享】行善交易

 很喜歡這位中醫師的文章,課程也很不錯。

這篇文章談到的部分,我還沒想到這呢@@
 
 我只是覺得幫完沒事了那我要忙自己的了(事情很多),就幾乎忘記對方了。也許是我太容易安心與信任對方的自癒能力,結果就容易因此被記恨覺得我不夠關心=_>=在那邊暗中五四三。你想要我關心拜託講一聲好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難關呀。
 
 很意外原來還會有幫忙的人熱心地持續關懷對方的進度呀?但看起來持續地關心......也不是個好結果。
 
 突然覺得當人好麻煩。
(本來就很麻煩XD)

  文章放這兒是為了自己收藏用方便回顧提醒自己。


文章出處: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分享】班上男生騷擾女生

  看到底下好多故事分享,也想起我國中的事情。

  我不算是霸凌,而是班上兩個男生很喜歡拉我頭髮與拍頭,是很痛的那種。直到我有一天受不了衝去拿掃把追,發現他們跑很快沒關係,我就拿板擦做遠處攻擊。

  直到畢業,其中一個男生都沒再理我了,這樣很好,他身上制服的板擦痕也跟著他到畢業。另一個還是會鬧我,但也收斂很多了。

  身為弱者不一定有人會救你,但你可以為自己堅強反擊。

  這篇文章自己收藏用。


原文出處: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分享】紀錄片Kumare:The True Story of a False Prophet (庫馬里:一個假先知的真實故事)



從朋友那兒轉來的,非常有意思。文中稍微介紹了"信徒"前來追尋"大師"且深信不疑的原因,而最末的結語也不錯:
 
 「你想要的,其實是友誼、身份認同、尊重和安全感。
  記得用科學的方式去尋找它們。」
  
  小湛我也覺得,我在這裡只是分享我所認知的世界,這不等於真理,我仍在持續學習。我能談的僅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傾向於希望大家瞭解許多我看事情的細節之處,都和個人的「內心」有關。
 
  覺得我的經歷誇張像是假的也沒關係,反正我的人生本來就不是要爭取你或他或任何別人的同意XD 看看就好,覺得對你們有幫助也不錯。
 
  我更希望你們把我當成一個故事來看,然後更專心地,成為你們自己生命中的大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8eq4yn.html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轉貼】所謂「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種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骨灰級心理師想跟你說】#06

目標是「可以到達與完成的」,但「美好的人生」永遠值得我們再接再厲、持續前進,享受它的過程。

舉例來說:想過一個充滿知識的人生,我們不會因為「讀完一本書」而完成與停滯;因為,我們知道還有下一本書在等著我們。

這個概念與「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中的價值觀(Value)概念很類似。朝著價值觀前進,就算遇到痛苦,我們也能理解痛苦的意義,進而更可能接納這樣的苦。

#羅傑斯(Carl R. Rogers,1902-1987)

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非指導性治療、案主中心治療創始人,助人工作者必膜拜的大師之一。

The good life is a process, not a state of being. It is a direction not a destination.

所謂「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種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轉】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作者:丁欽峰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地圖,我們在它構建的世界裡思考著、覺察著、體驗著、生活著,或許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心理地圖裡是否有著“錯誤路線”,而在原生家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現象,如果我們沒有把屬於我們自己心理地圖的“錯誤路線”修正,那麼它將很容易繼續在我們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圖中延續...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

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

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

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轉貼】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文章出處:http://tw.aboluowang.com/2016/0821/790386.html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360doc

01

女友辭去工作三個月後,我敲響她家的門。

一聲,兩聲,三聲,本期待著一個快活的靈魂,卻看見從門縫裡探出這樣一個人,蓬頭垢面,衣著邋遢,兩眼求救般地看著我,“我想去上班……”

遙想三個月前她鐵心鐵意地對我說,“我決定辭職,朝九晚五的工作逼得我發瘋,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找不到時間,是時候我也該享用點自由。”

朋友辭職前是公司前台,每天需七點起床,精心打扮,亦要在工作中的任何時刻擺出微笑的表情,這一切在她看起來皆是束縛。辭職後的她終於脫離諸多限制,頗有興緻地列出一張清單,寫滿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比如讀書,健身,學韓語……

她充滿期待地告訴我,

“能看見自己坐在房間溫暖的一角,喝著咖啡讀著書,陽光曬在肩膀上,那種美好的景象,我腦袋中一直都有。”

可是三個月後的我走進她的房間,卻看到這一派景象:臟衣服堆滿了牆角,被子團在床中央,茶几上擺滿未洗的咖啡杯,吃空的餅乾盒和咬了一半的巧克力散在地毯上……我需要探著腳尖走路,才不會踏到地上的雜誌或踢倒酒瓶,整個房間猶如強盜洗劫後的場面。

無需多問就知道這幾個月的日子她怎樣過,也自然可想像那些辭職最初的美好計劃是否落了空。她一身睡衣睡褲地看著我,言語絕望,“我已經胖了五公斤。”

我忽然想起那句值得深思的話,“自律者方得自由”。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轉貼】遠離「不幸運」,從遠離「道德綁架」開始

文章來源:遠離「不幸運」,從遠離「道德綁架」開始



前幾天呢,我在北京遇到了點麻煩事,不過好采我的北京同事幫我解決了。聽完我的遭遇啊,北京同事直說我「人太好」了,以後要小心這種「道德綁架」的人...。

對方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道德綁架」。具體的行為,就是「他做了什麼,所以我就得做什麼,我不答應的話我就是壞人...」。

而且他還說了「越是脑子乱的人越倾向于道德绑架你,他们把你塑造成坏人的样子,然后你一动摇就中了圈套…我觉得脑子好一点的都明白点到为止的道理,所以我遇见这样的就有点害怕,他脑子好用很快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不能得到他要的东西,剩下的人就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讲道理他也不听了」。

被罵「人太好」,還有「傾向道德綁架的人就是腦子亂的人,少接觸」,簡直讓我五雷轟頂。
為什麼我人太好?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工作與委屈

分享文章:沒有不委屈的工作
分享文章:a SLASH

  你可以在工作以外,把興趣演化成專長。專長透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有成績而開始穩定獲利,但我會建議,不要單純把你上班的專業當成你的額外收入來源,舉例,很多工程師上班寫程式,下班後也接案寫程式,這樣賺到的只是現在看到的收入有點浪費,技術上日新月異,這些專長可能只能炒短線,當你發現要被淘汰而想轉換專長時就GG了,所以就算接案寫程式還是要培養不一樣的軟性能力。



算一算小湛在職場上也九年了。不過因為網路的關係認識不少學生,偶爾會聊聊分享離開學校的心得。甚至也遇過一些人說沒辦法工作,壓力很大......之前雖然有寫過類似的文章,但是在閱讀這篇文時突然想到,會不會是我們在學生時期吸收到了很多的勵志資訊像是幾年就可以存一桶金呀,只要努力奮鬥就可以有成就啦,一些大篇幅報導如今事業的規模,卻輕描淡寫地帶過個人的努力......要不就是用很籠統的,說只要拼命就可以有相對成就的說法。
 
  可是真正工作起來,不管是不是自己本科系的或有興趣的。我老實說,只要畫的是公司要的和老闆要的,就多少會壓抑覺得委屈怎麼不能自行發揮?
 
  工作幾年換了不少公司也見過不同的老闆與同事,要說不委屈的工作,很難。除非你繼承家業,不然就是得聽老闆或上司的話。不會有人特別稱讚你很棒,除非你真的替公司賺大筆錢了--你做得好是應該,甚至別在開會上被點名檢討就該萬幸了。
 
  以前在學校裡,同學們會熱絡地相互稱讚或打鬧,心可以貼得很近,但在公司裡是另一回事。至少我個人已不熱衷於交際拉攏關係。也許是過去看過一些職場生態,人們可以客氣和禮貌,但有些界線自己要有分寸。練習低調,多觀察,然後安靜點別太多抱怨......東西早點做完早收工,回家再好好放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至少把自己顧好。
 
  生活上誰都會有難關與委屈,只是能不能夠沉著應對罷了。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轉貼】負能量專欄:通往邪惡的路上,總有正義的身影。



這篇超級值得收藏,
原文在這裡:負能量專欄:通往邪惡的路上,總有正義的身影。


  我的每一則貼文裡,總是有許多留言。

  其中不乏大家的笑聲還有支持,在這裡感謝一下,這年頭大家太苦悶,能夠逗笑大家也是種成就。

  但是有另外一些零星的留言就讓人覺得很煩。
  就是一堆正義之士,或充滿著道德與正能量價值觀的人。

  總是會在留言裡想要糾正我說的東西。視我為毒蛇猛獸般的可怕能量散佈者。

  是啦,我散播負能量給大家笑笑,不像那些人散播正能量,讓大家生活過得更苦,壓力更大過得更慘。

  收起你們心中的正義吧,我們各過各的,你的價值觀要是真那麼好的話,就去過自己的生活就好,怎會閒到來管別人呢?是不是失業沒人愛了呢。

  有人支持的才是正義。

  這一次再來公佈一則沒有被收錄到書中的內容,關於正義,或許這內容有點太刺激,不適合放進書內,但卻適合我們每個人都該知道的。《現在的正義不過是享受居高臨下》

  在網路盛行的這數十年,已經看了太多正義事件了。

  人們對於網路工具的使用大概還太過新奇,覺得這東西真神奇,我們居然可以與遠方的人一起譴責別人。

  好厲害的工具啊。

  過去的正義通常是敵大我小,勇敢反抗,堅持自己的立場,不畏懼強大力量的挑戰。

  注意,是因為敵大我小,所以你又不屈服,所以顯得正義。

  不是真的代表你是對的。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轉貼】編故事給自己聽



好文收藏,
原文網址:編故事給自己聽



  這次高雄演講過後,有一位到場參與的朋友,跟我討論演講的經驗。

  (其實我比較喜歡講「分享」,不是「演講」。演講,感覺我給了大家很多東西一樣。可是,我講出去的想法,大部分還是許許多多人教我的,我只是回饋,或者分享而已。而且,我不是專業的演說家,我講話的語氣比較像在跟台下的朋友聊天,跟我在任何地方跟人聊天,樣子不會差太多。)

  她說:「為什麼你看起來不會緊張?」

  我說:「會啊!我知道妳問的意思,我承認緊張的感覺比較淡,但還是有啊!」

  她說:「尤其是對到聽眾的眼睛的時候,我會特別緊張,所以我會把他們的頭,都當成西瓜。」

  我說:「緊張有好處,也有壞處,妳講到的,是壞處之一。妳知道這次場地很好,所以每一位聽眾都可以清楚看到我,相對的,我也看得到大家。我這次敢說,我每一個人的臉都看過去了,這樣我會比較知道大家的反應,來適時調整我的表現。」

  她說:「你難道不會怕講不好,然後覺得很緊張嗎?我就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