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Messages from the cosmos: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Even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becomes partially distorted when processed through human interpretation—half real, half imagined.
Especially when view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single word may carry varied meanings.
Be mindful in your thoughts, and be respectful with how others interpret.
In a world rich with diverse voices,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become the anchor for true balance.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合作對象的氣場



|8/11粉彩日常整理​

這陣子都在跟不同單位討論各種層面的活動,所以文章就寫得斷斷續續啦,不好意思。

我覺得談合作對象,當然是要看對方跟自己適不適合?可是談適合與否的前提之前,要先知道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麼?

促使我寫今天這篇文的原因就是,我在看可能合作對象的樣品時,我會把樣品拿起來,感受製作者的心態。

既然我已經有通靈這個外掛程式,那就盡量用吧。反正我只是觀察製作者的個性,是否可以跟我長期合作?

合作就像是齒輪,雙方要有可以卡榫的交接點,剛開始我們一定不適合,肯定會花漫長的時間相處。

我這個人很有耐心,我可以不厭其煩地重複強調我要的東西(這些年來滿滿文章的嘮嘮叨叨就是如此XD),我可以花很多的時間跟別人磨合,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

這樣說好了,我的個性裡面還有一個部分是,我對於陌生的人還有不熟悉的領域,我會有一份彈性空間,我會好奇這個人他的理念,好奇全新領域開拓的可能性,我現有的資源能夠協助到什麼程度?我會去觀察,等待回饋,接納各種答案,我們再持續的接球、拋球,直到找到雙方的默契。

但是我一定會有底線,比如說我能夠出資的金額到什麼程度?我的理念有沒有正確的表達出來?我喜歡聽聽看可能更好的提議,只要把這件事情做好,都是好的提案。

可是合作方,其實多得是任性的人。這已經跟年齡無關了,這是個性問題。一個人他想要創作,代表他是有理念的,他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的空間,也許不夠多。

舉例來說,有的人他只想聽稱讚的話。因為他花很多時間努力,所以他要別人欣賞自己,他不能接受別人提出,作品其他的部分不符合別人的要求。

那如果我聘請這樣的合作方,如果雙方的想法有衝突,他覺得往西走比較好,我覺得往東走比較適合我自己,那麼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的那一方,肯定會先不耐煩、焦慮,充滿壓力,甚至情緒化。

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都還滿樂意配合別人,如果我覺得這件事情可以做好的話。我喜歡別人開心,我也開心。

可是偏偏工作不是這樣啊,我要找人合作,那就是要照我的最低限度,不管你繞多遠,最後還是要跟著我的理念走,畢竟我花錢找你合作,就是要按照我的方式,對吧?

有些創作者很有個性,他確實也很努力,也有天份,但是不等於他的人際交際能力OK。這真的是一大破綻。

像我摸到這樣的樣品,我感受到的創作者能量就像是一塊石頭,很有個性,頑固,堅持他要的方向,甚至沒有毛細孔能夠吸入別人的意見。

那我就知道了,我很欣賞這位創作者的個性,但是我沒辦法聘請他。因為初期人際磨合之後,我就會一直給意見了,當他接收到一大堆我的意見,肯定會爆炸,只能短期合作,沒辦法長期合作。

畢竟我柔軟的外衣下面也是有很堅硬的部分,應該說我柔軟的表層像是緩衝,是社會化的能力,好讓我堅硬的個性的部分可以展現出來,但不會冒犯太多人。

有個性的人其實很需要先花一大段的時間,把自己想要說的話,把自己的理念,把對這個世界的很多內心的感觸給展現出來,他需要用他的手藝跟能力發洩,結果來自內心的壓抑,變成一種藝術,完全屬於他的藝術品。

當一位創作者製作了一系列屬於自己的產品之後,他的壓力流暢的表露了,他的彈性就出現了,因為他能以現有的產品產生自信,社會化的自信會讓他知道,如果進入低潮,他該怎麼安慰自己度過難關?

也可以說關於人際的不適應,很大的程度都是,不知道該怎麼與自己相處。

許多的創作者需要透過產品還有受眾的回饋,重新確定自己的生活定位,於是他慢慢地可以接受更多的可能性,講直白一點,要經過社會的捶打,理解理想跟商業潮流的落差,然後在自己跟群眾之間找到平衡。

我自己也是創作者啊,我從高中開始就開始經營文字領域,後來又去發展平面設計跟圖畫創作,所以我很理解那種,很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別人看見,但又發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要能忍受創作時的寂寞,還有寂寞之中自我懷疑的部分。

我今天在牽線的朋友的陪伴下摸著各種樣品,就好像在閱覽一個個人生的形狀。

有些人還很硬,很有個性,他需要先把他自己的東西做出來,還需要好幾年時間,就祝福他囉。

有些人彈性適中,不過他的個人主觀有點多,可能廠商提供的A構想,他硬是想要調整成自己喜歡的B構想,因為跟別人合作的過程裡,他更想要表達的是自己,而把別人的需求放到更後面去,我覺得這樣的創作者不是我要的,我並不是要投資這個人成為他自己,我只是要單純的合作,然後做出我要的東西。

更多的是,已經過了社會的磨練了,那個彈性差不多了,可是會感受到某種虛弱感。這種虛弱感更像是要透過合作對象的稱讚來感到滿足。換句話說就是,我要持續用力的鼓勵他,他沒辦法鼓勵自己,甚至他是貶低跟內耗自己的人,他的力氣跟精神會有很多的自我批判,腦內小劇場稍微多,可以感覺的出是很有故事的人(創傷不少的意思),產量和品質不太穩定,只要他感覺很差了,他的表現就會明顯不穩定。可是對我來說,我要找一個人合作,我希望對方是穩定的,不要拖到我的時間。拖到我的時間像是地雷。也是只適合短期合作,若要長期合作,我自己會先爆炸,因為我不太能夠接受拖延還有不穩定的品質。即使對方精神上很辛苦,可是我還是想要公私分明。

另外還有其他的小細節,比如說有的人的氣場,會幫助合作對象。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我會帶旺我的公司跟合作者,可是剛開始我們合作一定會有一種壓力測試,通過測試之後,雙方的合作就會非常愉快,而且都會賺到錢。

像是把一部分的能量資源分享給合作方的人,就像插座有個轉接頭,我一摸到樣品就知道了,喔,他會帶旺合作伙伴喔?只是,這種資源的流動如果沒有考慮到長期存續的問題,容易導致曇花一現,甚至,他只要一工作,資源都留給公司,然後自己變得很衰小,變得雙方能量不平等。也是有這種傻傻的靈魂設定啦,想要奉獻自己的能力給別人。但其實對自己不太公平。

好了,大致上就寫到這邊,有時候能量的觸覺跟意象真的很難描述,不過整體上來說,先搞清楚自己的特質跟需求,那在尋找合作對象的時候,會先知道刪掉不適合自己的人。不是對方不夠好,只是我們的個性不太適合而已。

如果要短期合作,我當然會找很厲害的人,他的個性如何沒差,反正短期合作就算了。

但是要長期合作,我就是要仔細挑選,可以有相對的耐心跟我保持溝通,他的氣場有彈性、可塑性而不過硬,他的產品品質不一定是最厲害的,至少是我所需要的,配合度也是我能夠接受的,這樣我們才能共創產品最好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