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提點的雙面刃

我想談談「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和「要重視自己的感受」的矛盾。

人與人的關係,很看場合與熟識的程度。首先「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這句,成立在「人與人的關係」。

暫且不管社會的觀感,每個人都屬於自己的生命,有各自的想法、個性、行事方式,以及採取的策略。然而資源的分配、性別、年齡、資歷的差異,再加上身家背景等等條件⋯⋯才顯得生命不公平。

然而撇除這些條件,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立的感受與知覺,在情感層面,我們是平等的。不能說,因為有些條件的差異,而否定另一個人的需求。

我們只能透過觀察,討論,以及情緒管理,建立有效的溝通,來弭平條件的不公平。我們終究要回歸於「人」才能產生同理、公平,而非脅迫。

然而當我們太深陷於個人的情緒,困在自己的腦內小劇場,就容易過度放大個人的感受,而無視對方的狀態,變成用強勢的態度,或者情緒勒索和被害者的角度,要求對方妥協和退讓。這並不是有效的溝通,一定會造成另一個人的不情願。

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這句話,有時候可以讓情緒上火的人徹底冷靜,卻會讓委屈的人感覺更壓抑(他就是憋很久了,你又不許他表現)。

總之,不是對誰都適合講,甚至有時候光講出「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就是一句攻擊和貶低的話語,自己要謹慎判斷。


再來是「要重視自己的感受」。

我在課堂上持續強調,每天大家都需要留下獨處的時間,十分鐘也好,最好一個小時,讓自己冷靜下來回顧一整天的狀態,然後安撫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波瀾幾乎都與人有關,或者與自己給的壓力有關。

在獨處的時間,能夠排除外部干擾,重新確定自己做決定的方向,以及自我真實的感受。

獨處的此時此刻,我們便能放大、感受、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所有情緒的背後都有一些故事,「重視自己的感受」很適合發生在獨處的時光,幫助我們更親近自己,意識到自己某些部分真的困住了需要求救,或者只是需要點時間釐清。重新和自我建立關係。

要保持提醒自己,我們獨處是為了要幫助自己,而不是沉溺在自我批判裡面,所以當自我批判的聲音跑出來的時候,要用意志力克服,持續提醒自己,我們正在救自己,攻擊自我不是我的意願。

我注意到有很多人,不自覺的會遷就於別人的立場,但是常常遷就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的立場是什麼。獨處可以把我們自己的感覺找回來。

但是在人與人的互動時,請記得彼此是平等的,要「先搞清楚對方的意圖和感受」,建立起溝通的雙向道,避免自說自話,多聽對方的感受,才能在未來有持續的良好互動。

當對方對你友善,他一定會讓你多說話,因為他會重視你的感覺,讓你能放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覺。你自然就知道這個人適合當朋友,因為他不會限制你、控制你。

我經常在對話過程觀察對方的為人,他會停下來讓我說話嗎?還是急著倒垃圾給我?如果他只光講自己,都不管我的反應,那我第一時間就知道這個人不適合深交,我們或許只適合當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但是私人領域上就避免交流了。我比較喜歡和親近的人保持輪流說話,雙方都放鬆自在的關係。

如果對方不善,或者帶給你不好的壓力,你絕對可以採取離開、疏遠,以及客套的說法,心裡有個底,已經把對方歸類成點頭之交,保護自己優先,不需要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另外,我近期發現,我長期以來的拖延症背後的故事了。

這次處理到很多過去沒有面對的狀況,合約、單位的聯絡,而我的個性一直很內向不喜歡往外走,我不得不到處跑,持續到處發問,我好多的情緒就跑出來了。像是羞愧、自責、瞎忙、焦慮、無力感等等,甚至想擺爛,但是我的完美主義又不許我拖延,一直和自己打架。

我也只好在情緒的每一次小崩潰時,拍拍心輪,安慰自己,擺爛半小時(調好鬧鐘)躺在地上像是孩子任性耍賴。我也不急著立刻好轉,留點緩衝餘地,沈浸在這些壓力一下,我發現允許這些負面感覺放肆出來,反而會讓我更放鬆、舒緩許多。

然後有一次的擺爛躺地上時,我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對我說的一句話:「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我從小就得服從媽媽的指示做家事、照顧弟妹,我得一直聽話,但是我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得完美,媽媽就會這麼罵我。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就是挨罵。

而我的拖延症就來自這句「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原來我的身體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我永遠不會讓媽媽滿意,我連一點小事都做不好,如果我嘗試新的事情,只會更做不好!事情還沒有發生,我就先看衰我自己了。

哇,我沒想到媽媽的氣話與指責,居然內化成我給自己的信念。

而我的獨處與自我覺察,幫助我找到關鍵。

一開始心底的池塘累積大量的廢棄物,水池很混濁,隨著自己慢慢地安撫自己,給自己建立安全感,壓力也漸漸釋放,心底的池塘越加乾淨,最後乾淨到可以透視水底的一切,浮現障礙我的信念,像是這句話帶給我的壓力與恐懼不安。

於是接下來幾天,我就針對「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個信念,重複安撫自己,我的焦慮與擺爛的感覺很快降低了。然後卡住的事情進度也開始推進了,我甚至能積極地斷捨離物品。這是想了好多年都沒有做到的事。我還蠻開心的。



所以我認為,說話的藝術要看你所處於的環境,以及你所對應的人是誰,衡量你的狀態,和對方的狀態。

同一句話對A很有效,對B卻是毒藥,不是所有人都套用。

聽的人也需要意識到這個問題。某句金玉良言對群眾而言非常受用,卻不等於也適合你自己的狀態,自己要懂得取捨。

如果你聽了感覺很受傷,請重視你受傷、不舒服的感覺。你是可以拒絕這句話的觀念與壓力。

這是近期的生活心得,就分享給各位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