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談我個人的經驗。由於我本人個性算是內向,所以我不會主動交友,通常都是比較熱情的人主動聯繫我,我們之間才會產生朋友關係。
在網路上,大家也知道我寫了很多年的靈界見聞,還有個人生活的狀況,就有幾位非常主動的網友與我互動,他們經常送禮,我很驚喜也很不好意思,而我當時有很深的母親議題:「不能拒絕別人的好意,要湧泉回報」,別人喜歡我是看得起我,我必須禮尚往來,保持禮貌上的交流,雖然感覺有點勉強自己,畢竟我並不是那麼熱鬧的人,當時收入也沒有好可以買禮回敬。當對方對靈界有任何疑慮,我也把我的靈界回饋當作禮節,盡可能的解釋對方的問題。我以為我盡力了,就是達到了雙方互動的平衡。
我當時太單純了。
後來因為我忙於家庭和工作的事情,結果對方覺得被冷落了,認為我是故意怎樣,就新開帳號,開始抹黑我了。
我知道對方原來是這種人時,真的很震驚又傻眼,搞不懂這是怎麼回事?本來好的時候,會很熱情地稱讚我和照顧我,主動說要提供幫助。當我忙到沒空時,就突然大爆炸說,我怎麼不理他,我都在利用他,他故意在測試我可以不理他多久,故意測試我是不是愛禮物勝過他,原來我真的可以一直不理他,然後就超級崩潰的做出一大堆小人會做的事情。收拾善後很煩,也讓我認真檢討自己,以後該怎麼避免這種傷害再次發生。
(然後順便倡導一下,請大家真的喜歡我的話,就送自己做的卡片,成本低心意高,保存也方便,我就很滿足了,我真的被貴重禮物嚇怕了)
我和一群眾朋友討論我究竟哪裡做錯了?就有前輩指出:「你們有太複雜又深入的多重關係了。你們既是一起舉辦活動的工作夥伴,又是好朋友,他們既是你的粉絲,你又是他們的心靈導師,因此公私無法分明,加上他們對你期待很高,對你放大很多要求,希望你更能照顧他們,而無視於你可能有自己的生活問題,才會在他們不健康的時候,爆發累積的、被遺棄的怒氣。」
我很難以置信,因為我根本沒有想把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偶像的意思,我以為我表現得很平凡,我以為我給的建議沒那麼重要,但是我終究無法控制別人對我的想法。
我學到教訓之後,就知道要更小心的和同學、粉絲互動。即使是臉書好友,我都會特別提醒:「在個人空間內我只想放鬆,有教學問題請去粉專,我會在那裡工作,而不是在家裡工作。」這確實讓我放鬆多了,不會在快樂的娛樂中看到工作訊息跳出來。
後來我和另一位老朋友也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我們真的認識太久了,既是閨蜜,我又算是他的心靈導師給他很多建議,雖然我盡力的推薦他去找專業的助人者討論他的問題,但是他還是太依賴我了。因此在他壓力爆炸時,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說我怎麼不能照顧他的情緒,他很辛苦又可憐,我應該怎樣又怎樣⋯⋯
這次我知道不是我的問題了。以前,我會因此痛苦心碎很久,持續的自我譴責,後悔我沒有把關係拉開,現在我知道我已經盡力把關係分開,這不是我的錯。我也很遺憾,原來對方爆出來的情緒中,早就對我有很多猜忌,我甚至能感覺到強烈的恨意、嫉妒與怨懟,原來我們早就不在同一條路上了。所以我就乾脆的說,我們還是保持距離吧,我們不適合當深交的朋友。
因此我現在周邊的朋友們,我很高興他們都有界限的認知,當我們在課堂上是師生,下課後在網路上是朋友,但是我不會過問對方的隱私,那是課堂上的功課,課後我也不想知道大家的動向,上課之後我們再討論。
我和一群眾朋友討論我究竟哪裡做錯了?就有前輩指出:「你們有太複雜又深入的多重關係了。你們既是一起舉辦活動的工作夥伴,又是好朋友,他們既是你的粉絲,你又是他們的心靈導師,因此公私無法分明,加上他們對你期待很高,對你放大很多要求,希望你更能照顧他們,而無視於你可能有自己的生活問題,才會在他們不健康的時候,爆發累積的、被遺棄的怒氣。」
我很難以置信,因為我根本沒有想把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偶像的意思,我以為我表現得很平凡,我以為我給的建議沒那麼重要,但是我終究無法控制別人對我的想法。
我學到教訓之後,就知道要更小心的和同學、粉絲互動。即使是臉書好友,我都會特別提醒:「在個人空間內我只想放鬆,有教學問題請去粉專,我會在那裡工作,而不是在家裡工作。」這確實讓我放鬆多了,不會在快樂的娛樂中看到工作訊息跳出來。
後來我和另一位老朋友也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我們真的認識太久了,既是閨蜜,我又算是他的心靈導師給他很多建議,雖然我盡力的推薦他去找專業的助人者討論他的問題,但是他還是太依賴我了。因此在他壓力爆炸時,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說我怎麼不能照顧他的情緒,他很辛苦又可憐,我應該怎樣又怎樣⋯⋯
這次我知道不是我的問題了。以前,我會因此痛苦心碎很久,持續的自我譴責,後悔我沒有把關係拉開,現在我知道我已經盡力把關係分開,這不是我的錯。我也很遺憾,原來對方爆出來的情緒中,早就對我有很多猜忌,我甚至能感覺到強烈的恨意、嫉妒與怨懟,原來我們早就不在同一條路上了。所以我就乾脆的說,我們還是保持距離吧,我們不適合當深交的朋友。
因此我現在周邊的朋友們,我很高興他們都有界限的認知,當我們在課堂上是師生,下課後在網路上是朋友,但是我不會過問對方的隱私,那是課堂上的功課,課後我也不想知道大家的動向,上課之後我們再討論。
我恢復我本來就想保持的關係:淡淡的,偶爾大家一起鬼扯什麼的,不需要緊密的聊天與連結。我不想知道其他人的生活細節,我相信大家都能照顧好自己。
我也有幾個群組,是助人者的群組。每個群組大家的個性不太一樣,是同學,或者前輩和晚輩的關係,偶爾請教一些問題和現象,聊完之後我們又各忙各的了。
後來我想,當人與人之間更親密,不管是工作的合作、交友上、同住的精神上,那麼許多日常小事,一些摩擦,給對方的成見跟投射,都會默默累積著。也許真的很難做到公私分明,但是如果大家都有一些方式能夠照顧自己的情緒,至少在壓力爆炸的時候,場面也不會那麼難堪。
總之,雙重關係與多重關係,很容易讓人際關係複雜化,尤其助人者與個案的關係,很容易變得曖昧不明。像是使個案在協助之外的時間,對助人者產生更高的期待,無視於助人者也會有人性脆弱的問題,導致失望和怨懟也更大。或者,助人者會利用自己的權威優勢,指揮個案在日常生活替他服務,要供奉、捐贈、提供他的需求,變成傷害性的壓榨。
因為我不是專業諮商心理師,更詳細的雙重關係理論我就不清楚了。我也只能提供我的生活和讀書心得讓大家知道助人關係中的倫理議題,尤其是助人者的角色很需要自制,要有界線之明。
即使個案真的對助人者產生過高的期待,助人者也能理性地提醒對方別一廂情願,要公私分明,協助和依賴是兩回事,下班後各過各的生活,不需要把工作帶回家,不需要太煩惱跟擔心對方的人生,我們都需要回到自己身上,要有獨處和喘息的空間。
就這樣囉。
我也有幾個群組,是助人者的群組。每個群組大家的個性不太一樣,是同學,或者前輩和晚輩的關係,偶爾請教一些問題和現象,聊完之後我們又各忙各的了。
後來我想,當人與人之間更親密,不管是工作的合作、交友上、同住的精神上,那麼許多日常小事,一些摩擦,給對方的成見跟投射,都會默默累積著。也許真的很難做到公私分明,但是如果大家都有一些方式能夠照顧自己的情緒,至少在壓力爆炸的時候,場面也不會那麼難堪。
總之,雙重關係與多重關係,很容易讓人際關係複雜化,尤其助人者與個案的關係,很容易變得曖昧不明。像是使個案在協助之外的時間,對助人者產生更高的期待,無視於助人者也會有人性脆弱的問題,導致失望和怨懟也更大。或者,助人者會利用自己的權威優勢,指揮個案在日常生活替他服務,要供奉、捐贈、提供他的需求,變成傷害性的壓榨。
因為我不是專業諮商心理師,更詳細的雙重關係理論我就不清楚了。我也只能提供我的生活和讀書心得讓大家知道助人關係中的倫理議題,尤其是助人者的角色很需要自制,要有界線之明。
即使個案真的對助人者產生過高的期待,助人者也能理性地提醒對方別一廂情願,要公私分明,協助和依賴是兩回事,下班後各過各的生活,不需要把工作帶回家,不需要太煩惱跟擔心對方的人生,我們都需要回到自己身上,要有獨處和喘息的空間。
就這樣囉。
有能力幫人的人要抓好幫助的中庸界線,因為想要依賴人的人已經沒有能力去抓依靠的界線了,整個像軟骨動物一樣,不自覺地整個趴上來。
回覆刪除君子之交淡如水……
回覆刪除有多數的人往往會把助人者當神看待(?)
回覆刪除畢竟在自身迷茫的狀態下才會尋求協助
希望自己與助人者的關係緊密
而剛好助人者又善良體貼或願意多費心點
成了雙重或多重關係後
因界線模糊而導致對方的期待增高
所以當被冷落時
反應也會變得巨大
但其實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接收任何人的負面情緒
除非在工作狀態(諮商、助人者)這種不可避免的狀況下
也辛苦你了!
在個人空間內
你只要保持你自己想要展現的那面就好O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