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與情感脆弱的人交流

  有時候小湛會跟身邊的諮商心理師朋友談到個案的極端狀況,像是關於青少年對同儕的認同與對成年人的戒心。

  孩子在10、11歲之前心輪都會與主要照顧者的心輪相連,像是媽媽。因此之前開親子班畫圖課,我上課最主要都是在觀察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能量互動,看孩子是否有過多的恐懼、潛力是否無法被順利發展等等。不過開了幾班下來的心得都是,有問題的都是家長而非孩子。像是家長會擔心自己是否合乎社會的教育規範,是否是個好媽媽好爸爸,無形中都會把許多的焦慮與不安灌輸到孩子身上。結果親子班很多時刻我都是在安慰家長,跟家長討論他們過去的童年創傷。有時候生了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也是透過教育孩子來療癒自我的童年--這當然是最好的狀況。反之,就是把自己的童年恐懼再次地複製在孩子身上了。

  因此孩子在逐漸進入青春期之後,差不多13歲,心輪就慢慢地尋求同儕的認同,想要與週邊的孩子們產生共通興趣與互動,而與父母親拉開距離。這時候越是說同學很壞很差勁,就越是讓孩子越反感,因為孩子的心輪與同伴緊緊相繫,排斥孩子的同學就像是排斥孩子本身,只會造成孩子與長輩的疏離感。我都會建議家長減少斥責,多一點陪伴與討論,讓孩子知道家裡還是有人關心他們,出事了也不會怕被挨罵不說(請家長自己先多一點修身養性),讓孩子能夠保持對家人的信任。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幸運地擁有一個機能正常的家庭。

  例如父母強烈的控制欲與不安全感、暴力、精神言語虐待,都會讓孩子對家庭感到失望與無力感。當家庭沒有足夠的關愛與寬容的互動,孩子也沒辦法認識到什麼才叫做愛與平靜。




  像小湛我就曾和心理諮商師朋友談,我國高中畫漫畫的時候,我很喜歡畫血。我喜歡黑暗暴力的題材,一方面這樣的漫畫家劇情捉得緊湊刺激,一方面畫技與構圖高超。但是當我過了這段年紀回頭看,我發現喜歡刺激的題材,其實是想喚醒心底已死的部分。

  對,就是已經死掉的感受。

  因為家庭的壓力太大了、功課的壓力太大了,感覺沒有任何人愛我,我已經習慣孤單與寂寞,很多次都覺得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有很深的無價值感。慢慢的悲傷會被麻木取代,一直到麻木的感覺都消失到理所當然。生活不就是各種失望的聚集體嘛,反正我永遠無法獲得我想要的對待。

  刺激內容的漫畫會帶給我從未有過的喜悅與刺激感,因此我有好幾年的時間去蒐集相關漫畫的資訊。不過我很幸運的是學習諸多作畫技巧,後來還有機會去當了漫研社老師。

  只是許多的青少年在我那個年紀,可能會受到其他環境的誘惑--像是到處認乾爸乾哥加入黨派,透過同儕的認同感到自我價值感,或者,產生性上癮、被毒品誘惑,在壓力下自殘:這些也都是刺激已死的部分所採取的行動。因為生活太痛苦了、找不到未來的方向感,只好沉溺於某個刺激性行為,即使理智上覺得這樣很不對,但是內在的無助感太痛了,痛過可以壓過理智,產生旁人難以理解的激進行為。

  這時候要對孩子們宣導正能量,他們可能會眼神冷漠與疏離。因為他們生活的經驗不存在這些正能量,愛與接納都是虛偽的謊話,而你只是一個陌生人,他們長期為了抵抗生活產生的戒心遠遠地把你推在他們的世界之外。

  真的,非常的辛苦。

  但是成年人也往往會有自己的議題,可能被這樣的孩子刺激幾句就抓狂了,說這些孩子不受教,要更嚴厲的處罰--這背後往往隱藏成人的顏面問題,以及對孩子的歧視。這些成人並不是真正的想要理解這些孩子背後發生的長期問題,只是想趕快解決眼下的不和諧。有時候看到成人以高高在上的階級態度對待行為偏差的孩子,我更想把叫這些成人去監護所內關幾週。
 
  青少年的強烈戒心只能靠時間慢慢地軟化。不是幾天,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關懷,直到能夠扭轉數年的成長經驗,讓他們漸漸地發現不是每個成年人都只顧自己的地位身分著想,真的有誰願意接納這樣的他們,即使犯錯了還是會問他心情怎麼了?最近吃得好嗎?有睡好嗎?願意放下身段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
 
  即使是個青少年,也不代表有足夠的詞彙可以解釋他們心中的躁動與狂亂,甚至更多時刻因為賀爾蒙等內分泌影響,他們也無法控制自己情感的大起大落。他們需要更多人的體恤、關愛,能夠建立溝通與討論,給予一條情緒管理與訓練的方式,而非責罵與體罰。後者只會把他們推得更遠。

  他們看似桀敖不馴,其實都是為了掩飾底下的脆弱不安。越是兇悍與蠻不在乎,底下的無助感越深到難以面對。很多孩子會騙人,因為他們已經不相信成人了,不如用騙的來唬過,讓自己好過。欺騙底下也是深深的創傷。

  可是這樣的脆弱也是轉化的關鍵,只要給予適當的引導跟信任,當他們恐慌了可以找人來商量與討論,也許就避免了諸多憾事的發生。畢竟當青少年漸漸地步入成年,當頭腦認知與價值觀都固定了,他們已經對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深信不疑,已經無法接受任何人的說法,這時候要教化都太遲了。或者要改變需要費更大的功夫。
 

  與青少年互動時我都會建議,別急著改變他們,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信任你,願意跟你談話。一開始談談他不喜歡什麼,他會願意講一堆牢騷話,給予一些話題與眉目去覺察他的喜惡。接下來討論喜歡的人類型,最好的朋友是誰,如果他願意說,這就代表他願意讓你走入心底。也尊重他們想與同儕交流的渴望,即使你並不認同他的朋友圈,但是可以討論這些朋友哪些部份讓他很欣賞,有哪些特質是他喜歡的,而我們就能以成人的建議推薦他適合發展的領域。

  少點否認、多一點認同以及自我克制,拿捏話題的動向讓他可以自由暢談。每個人都喜歡說話,鼓勵孩子發言,也是一種信任的表現。急著給予建議的人往往都有極深的控制欲。
 
  也不僅僅對青少年,直到如今有些成人也是保持在青少年的思維與想法中,像是對刺激性的話題格外感興趣,例如我覺得對政治狂熱也是種想喚醒已死的部分的感受--才會有過度投入與上癮的現象。
 
  在人際關係中,並非搶著說你需要什麼,而是你可以先問出對方需要的,引導對方談及他們的價值觀,讓你心中有個底、認識對方的為人再來考慮是否繼續話題與深交。這很重要,先認識他人能夠讓我們決定接下來說的話能否保護自己,或者可以安心坦白。如果覺得此人不錯,你再斟酌自己該如何說出自己的需求加以討論,相對減少冒犯與觸怒的機會。

  我也發現改作業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壓抑無法明確表示自己的心聲,既然如此就先鼓勵對方說話吧,先認識對方的想法跟思維,再來斟酌自己的言談與措詞,相對減少互動的摩擦與誤會。

  通常當對方覺得你願意聽他說話,讓他感覺到被尊重與重視,對你的好感度肯定大增,會更願意聽進你的建議與你的感受與價值觀,才能達成友善交流的互動。

 
  多點耐性,無論對自己與他人都是。也無分年齡與階級高低,其實人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平心靜氣好好說話的對象,如果我們自己就可以成為這樣的人,我們自然能夠在人群中挑揀更適合貼近自己的知心好友,能夠思考誰適合你,誰不適合。

  而這樣的人際互動,也能讓我們發揮影響力去幫助需要協助的人,引導不善言辭或者害羞的對方說話,讓我們能夠聽到他們壓抑的心聲,介紹適合的機構輔助。我們不一定要扛下解決全世界問題的責任,但是我們能透過人際互動轉介各種專業的人員大顯身手,不但減輕個人的負擔,也在旁邊增廣見聞了。

  當然最後就是要保密,有些秘密是信任你才說的,就算想要講也請修改內容到無法辨識當事者是誰,以保護雙方之間的關係。

  無論如何,當我們能做的都盡力了,如果對方還是不聽勸或者消失無蹤,那就祝福對方吧。祝福對方有一天會療癒他們自己,就像我們現在會想辦法療癒自己。也許是這輩子或者下輩子,總有一天轉變會發生的。

  祝福對方之後就繼續回來照顧自己的生活,不必有太多的牽掛,過多的牽掛背後可能也隱藏著控制欲與不安全感。我們一生中處處都是覺察自己的議題,透過與他人看到個人的另一層面,這也是新的學習。
 
  

2 則留言:

  1. 很受用 要好好收藏起来 等过几年孩子大了再拿出来看看

    回覆刪除
  2. 小湛 你好
    謝謝你能夠寫下這一篇文章,我就是你在這篇文章中的心智停留在青少年卻有著長年社會經驗的父母家庭中的孩子。如今我已成年,不過我知道我在生命中的許多學習、課題尚未完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