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能量場層次變化

 昨天和朋友討論人類外層能量場的變化,雖然小湛之前翻了幾本類似的能量療癒書,好像大致上都歸類有7層(星光層以太層什麼的),不過我個人看到的沒這麼固定,真的要看個人狀態,但是即使同一個人也會有整體上的變動。
 
 開畫圖課也有兩年的時間,見過將近一千位同學,其中許多人接觸身心靈領域已經有一段時日而且經常整理自己,或者有些人只是路過好奇但是整體非常穩定,我發現狀態越好的人,身體外層的能量場層次會越細膩分層,舉例來說我就注意到達賴喇嘛有23層而且持續增長,通常增長的速度都是幾年加一層。
 
 即使是一般普通人對身心靈沒興趣吧,只要心態足夠穩定可以調適身心,至少也有6~7層界線分明的能量場。
 
 反而狀態不太好的人,過度封閉、思想混亂,具有仇恨或者投射功力很強的特質,能量場都十分混濁,呈現黯淡灰濛,甚至其中充滿很多漂浮冰沙(?)似的大型碎塊,通常都是黑色或深紅色,會透過強烈的情緒激動丟出去波及旁人的能量場。
 
 然後我也注意到蠻多這種談及身體能量場的書籍只是談人類的身體層次(包括脈輪),當然身體層次的分類很少不會到十幾個,是精神層次的才比較多。
 
 當身心靈整合到一種程度,靈魂資源會很清澈的大量流下來(理由是身體內的創傷被化解了減少阻塞),靈魂資源的流動又更細膩可能充滿其他星際故鄉的能量與支援,所以我就能見到能量場充滿豐富的光彩層次與波動。當然靈魂也並非不變的,我們的靈魂也都會進修還有跟我們同步體驗,越來越多的智慧累積也會使能量場的結構分層更加明晰,以及擴張。
 
 不過我也發現每個通靈者能夠見到的頻道有差,就像有的只能看到阿飄,有的頻道可以橫跨動植物溝通,有的可以和阿龍等互動,甚至與外星眾生交流。也就是說,有些治療者能觀察的層次只限身體脈輪層次,不過有的會到精神層次,只是看到的模式又和個人經驗與理解有關。
 
 在我看來,各種層次的狀態就像是一本書內的不同單元但是其中內容相互關聯,尤其人類有豐富的情緒變化,平常沒事平靜的時候層次會很多界線分明,如果遇到重大創傷很可能一瞬間全部混亂個好幾年,要能夠適應傷痛、接納傷痛,接納各種狀態的自己之後,這糊糊的能量場才會逐漸沈澱恢復清澈,甚至因此學得經驗又增加更多閃耀的層次。
 
 我不會覺得我現在很好就等於我會永遠好下去,生命是多變的,我還是會因為環境的變動而哀傷或者痛苦,重點是,我能否保有彈性接納即使消沉到看似無用的自己?並且知道即使再混亂,我還是有重返平靜的可能性。
 
 我曾看過一個圖示顯示歇斯底里的人能量場的狀態,就像是刺蝟那樣。但是我真的覺得平面圖示表示有限。
 
 舉例來講我媽是經常歇斯底里的人,他確實會在壓力點嘶吼尖叫時放射出驚人的混亂(身體與脈輪層次),但是同時他的心(精神層次)出現好深的黑洞,有股壓力往內吸收,散發出「你們應該要愛我體諒我,你們怎麼可以這麼壞,我需要愛,我需要更多愛和關注!」的求助,這兩股外放和內拉的力量又不是那麼的凝聚,是渙散到像是PM2.5那種空無的拉扯,因為靈魂跑掉了(靈魂層次),這個身體情緒的爆發力太沈重連靈魂都逃之夭夭,連靈魂都不想管身體的壓力,我也蠻無奈的。
 
 所以小湛後來和Mulo的結論都是,很多來自輕盈層次的靈都無法接納這個身體累積的壓力,或者情緒的波動太強烈可怕就很少回來身體內,祂們當初太高估自己對地球適應的能耐,遇到挫折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以至於人身精神狀態也不穩定。
 
 但是覺知層次的我們還想活下去啊,靈魂怎麼樣的狀態就管不著了,至少我們人身可以練習接納這個身體,接納情緒還有不完美的生活,慢慢的,覺知的影響力會擴及靈魂,靈魂會被感動而更願意和人身孩子合作面對地球上的挫折,說到底就是陪伴的力量,不管任何層次的眾生都會怕孤單,都渴望連結。如果能夠整合各種層面的自己包括內在小孩,可以上下一起面對壓力,壓力好像也沒那麼恐怖了。總是要有一個誰先起頭改變對吧?
 
 人們很容易會帶有地球生命體的慣性來競爭比較,比誰好比誰多,誰高等誰低等,誰開悟/覺醒了誰沒有,但是不管狀態如何,請記得現在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需要更多的友愛連結團結一致,即使身陷困境都能記得愛、陪伴彼此,珍惜人類有限的生命,努力地為週遭環境做點什麼。
 
 小湛覺得我能觀察能量場,能收訊能感知,只是能讓我看到較廣的世界結構,就像站在山頂上俯視山下的地形面貌。可是我無法永遠待在山頂,我是個人,我還是要低頭檢視腳踏的位置以免隨時滾落,而且我不會只想看一座山的風景,我會想保持移動,同時我可以分享我所見得的知識讓在山上山下移動的人們知道自己的定位還有希望前行的方向,如果其他人也想站上山頂見識一樣的風景與體悟,也要練就堅實穩定的腿力平安地來到山頂。
 
 當然也是有人拍照分享之後,第三者第四者拿到照片覺得風景真美,然後沈溺在享受俯視山下的感覺,但是看照片與實際上去爬山是兩回事,精神上和體力的鍛鍊是無法透過一張照片傳達的。
 
 與其整天嚮往著一個遠大壯觀的精神目標,不如親自練習走路爬山,檢視著自己的每份力氣,更加認識自我的人類層次,也不需要用一張單調有限的照片安慰自己,而是自己就有那份力氣跋涉山水前往任何地方。自己能走的與看見的,絕對比他人告訴你的更加豐沛充實。
 
 我覺得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持續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剩下的就看其他人如何行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