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受傷的程度

6/29蠟筆畫


  和朋友吃飯的時候,朋友談到一些私秘問題的困擾。講完後她困惑地說:「這算是一個問題嗎?但我覺得還好,看看其他人遭遇的那些災難還有妳的前世困擾,我覺得我這不算是個問題,應該沒必要找人求救或者特別花錢花時間來處理。」
 
  小湛我回應:「但是妳已經感覺到受傷了啊。傷痛不能相互比較,每個人的耐痛程度截然不同,妳不要和別人比『我應該知足了』、『這沒什麼大不了』、『我還可以忍』這種話。妳感覺到受傷是千真萬確的事情,請同情妳的受傷,試著找能做的幫助,妳的傷只有妳自己能顧好。」
 
  非當事人的狀況下旁觀者再急也沒有用,我能做的就是勸導請每個人都好好地珍惜自己。
 
  朋友聽了很意外:「真的嗎?妳的想法很有意思,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講。」
 
  換我愣了:「本來就是這樣。妳也不要和我比較,每個靈魂的狀態差很多,我也是後來才恍然大悟,我需要為自己振作起來,不能光顧著別人。」

 
  接著我想起類似的話題是家裡媽媽的牢騷:「你們不要這麼討厭爸爸,好歹他是你們的爸爸,事情過了就過了,這麼大了就該懂事原諒過去發生的事情了……像我爸爸在眷村的時候打我媽媽打得驚天動地,也用棍子打我們,把我拖到街上打,我們家幾個小孩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當小湛媽媽這麼說的時候,我不覺得她有呼應到「原諒爸爸」這件事情。我還是能嗅到恨意與不滿,只是媽媽壓下了假裝不重要,然後,她要求我們也和她一樣選擇遺忘。
 

  我另一位朋友曾和我談到:「沒有誰應該叫另一個人原諒身上發生的遺憾。原諒與否,是一個人自己的選擇權無關他人;至少我們可以療癒自我,把過去的破碎重新拼湊回來。」
 

  小湛很感謝旁邊有各方朋友,當我們對話時可以激盪出許多能夠自我反省與重新檢視的方向。於是我對這位一起吃飯的朋友說:
 
  「我注意到,有些人對話上會表示『我曾經受傷而且傷得更重,我都沒事,你這點傷才不算什麼』,這種比較傷痛的對話模式顯得他已經康復好轉了,但其實不然。人們會有一種潛意識狀態要把自己與軟弱次等的人劃分開來:『我比較好,所以你要聽我的,我和你不一樣。』


  「而我認為這是一種逃避機制,就像我媽媽談論外公家暴的態度。我認為真正從傷痛中復元的人不會比較誰傷得重或淺,無論傷重或淺都很痛不是嗎?都很讓人難過遺憾。至少從我的立場來說,我會捨不得大家受傷,我痛過也療傷過,我希望大家都能順利康復,重點是依照自己的速度、有意願地檢視自己的傷口,傷口的復原速度需要等待,無須炫耀誰好得比較快。我們需要的,只是很多的同理與陪伴,和等待。珍惜身體也珍惜心靈,哭泣都沒關係,這都是幫助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的路徑而已。」
 
  朋友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小湛回家後想了又想,我的想法真的很稀有嗎?所以我決定寫出這篇文章做個紀錄。
 

  毋須比較每個人受傷的程度:誰經過了什麼,又遇見了什麼。經驗是無法複製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對自己坦承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細緻的幽微的感受都一樣重要,願意陪伴自己度過每一個時刻......專心地在生活上覺察自我,完整我們對自身生命的認知,自然能對他人同理,付出適當的關懷了。
 
  

1 則留言:

  1. 只能說,有些人的語氣很差,自以為是,帶有歧視,認為遲遲好不起來的對方是沒用的傢伙。

    不過其他時候,我覺得那麼說的目的是想告訴對方,你是有能力療癒自己的,你是可以好起來的。我可以的話,你也可以,想帶給對方希望。或許說得人也沒有完全復原,但他有自我調整(調整的好壞或壓抑另論),至少他沒住到療養院或沒吃抗憂鬱藥就不能生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