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6粉彩日常整理
馬拉松畫圖班結束了!這次改作業印象很深刻的有幾個部分,我先講其中一個好了,那就是交朋友的議題。
當人與人之間互相開敞,彼此是平等的。雙方的能量會互相流動,我願意看見你,你也願意看見我,我願意說出來,你也願意說出來。彷彿有各種顏色的光纖互相串聯,這些光纖會從頭部的四面八方,尤其是從眉心輪(集中注意力,聚焦在對方身上,眉心的注意力傳達到對方的全身上下),很通徹的傳達彼此的感受,沒有任何的障礙,就算有衝突,也會因為雙方想要照顧彼此的心意,而把衝突的能量化解掉。
如果有一對朋友,彼此保持多年穩定深厚的友誼,我會看到他們的眉心跟心輪緊緊的串聯,他們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甚至諒解彼此的不同。在對方悲傷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安慰對方。在對方憤怒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回應對方。認識的越久,越清楚知道對方的性格的每一種面向,要用什麼方式回應,以及保護自己。同等,自己的情緒波幅的所有面向,對方都知道該如何回應,還有保護他自己。
也正是因為雙方的互動沒有過度的內耗,彼此都是安全的,舒適的,甚至是充電的,滿意的,這個關係才會繼續維持下去,即使多年不見,依然深刻,而且能夠連接在一起。感情很需要回饋。你如何對待我,我如何對待你,我們雙方都滿意了,感情就像是永動機,會讓我們繼續地保持舒服的狀態,持續下去。
換句話說,如果一方過度的討好,他持續掏出自己,另外一方長期是接受者,沒有任何回應,雙方之間的能量不平衡,甚至他們其實並不理解對方真實的需求。在其中一方嚴重虧損的關係下,這段關係肯定很難長期經營下去。或者,過度忍耐的一方在這個關係裡面,忍耐巨大失落的痛苦。
倘若想要結交長期友好的朋友時,彼此需要某種共鳴。這個共鳴點在哪裡?
當我願意接納真實的這個人(去掉個人的投射),那也就意味著,我可以接受和我完全不一樣的人,我又會欣賞什麼樣子的人?
例如,我喜歡親近這個人還有他的做事方式?他的性情上,行動上,具有俐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是活潑的,是沉穩的,或者安靜的?他有什麼樣的專長?他的特色,他表達自己的方式?他的興趣和我一樣嗎?我會特別注重哪個部分?
接著,我想要談論,關於「討好」,
這個主題就跟同學們沒關係了,是我長期看了很多現象之後,想要另外拉出來談的主題。
/
很想要交朋友,希望到非常的急躁跟焦慮,如果自己按耐不住寂寞,往往也會呈現另外一個面向,那就是討好。
討好經常是,放下所有的個人喜好,以迎合對方為主。例如,對方說什麼,都說好。對方想要什麼,趕快拿給他。對方開出了自己不喜歡的要求,還是努力的配合。一切以對方優先。
乍看之下,他跟你索取,你都拿得出來,這是朋友關係嗎?沒有,這只是工具人。因為只有你單方面的承受對方所有的要求,可是你不敢對他說出你要什麼?
這個關係並不平等,你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太可憐了,甚至太委屈了,委屈到,你開始累積憤怒,累積埋怨,你開始看他不順眼。最糟的狀況是,你覺得他是個壞人,然後你對他感到完全的失望。你覺得他並不懂你。
於是,你覺得你不被了解,你傷心欲絕的離開這段關係,你覺得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當你的朋友。
一旦你重新認識新的人,當你想要跟他當朋友,你下意識的開始討好對方。你什麼都不敢說,壓抑著自己,然後越來越難過,覺得對方越看越討厭,接著重複以上過程。每一段關係的結果都如此令人心碎。
/
我對朋友的定義是,我們能夠互相幫助。我們之間可以傳遞心意,我們甚至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狀態,而不必擔心對方不開心。
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要先面對自己的心坎:「當我有需求的時候,我可以講出來。當我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可以講出來。從一開始就表達我的感受,不需要過度的忍耐。」
討好的人最怕的就是:「被討厭。」
這種心態像是一種自我詛咒:「如果我一講話,我就會被討厭,我說出自己的需求,我就會被討厭,無論我做什麼事情,我都會被討厭。所以我不能表達我自己。」
因為已經預設了,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重要,不會被喜歡,所以在交朋友的過程,直接把自己放在最不利的位置,持續的忍耐,以為忍耐可以換來對方的欣賞,
但是你什麼都不說,好像每件事情都可以,別人也就不知道你真正的需求,別人不知道你在忍耐,有多苦,於是你就更痛苦,甚至以為,對方是刻意的忽視自己,對方正在傷害自己。
如果我們之間的觀念不同,產生了誤會,感覺哪裡怪怪的,立刻講出來,當下就化解了危機,也就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能長久維持下去。
只要在當下立刻表達了自己的需求跟感受,從對方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你跟我,真的適合繼續當朋友嗎?
有時候雙方的交流,只是價值觀的不同。可能你跟我的黨派認知不同,你和我的文化種族不同,然後這是我特別在乎的點,我覺得你講的所有內容,都不是我能夠接受的,那我也不會勉強自己跟你在一起。我尊重你可以做你自己。
這樣的關係就是好聚好散,我可以另外找其他人當朋友,或者,我和原來這一位保持點頭之交,我們還是可以維持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簡單的招呼,依然能夠噓寒問暖,同時我會知道關於黨派文化跟種族相關的主題,是我們之間不能談的,畢竟這是我們最嚴重對立的價值觀。
/
討好的人會過度犧牲自己,忽視了自己可以跟別人不一樣。也忽視了對方也有適應的能力。
每個人的忍受度不同,忍受的寬度,深度,延續性,全部都不同。從一開始淺淺的關係,漸漸的越來越理解這個人之後,開始知道這個人的生活作息,興趣,家裡的成員,生活的過程,對每件事情的反應跟態度,這些獲得的資訊都可以拿來比對,我們真的適合嗎?我隨時都可以抽身保持安全距離,或者繼續更深入認識對方。
討好的人似乎忘了自己有了自主權,而一股腦的付出、配合,整個人都沉下去,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彷彿這輩子只能認定你了(?),永遠不能拋棄朋友,但卻忽視了,對方其實完全不適合自己。
也許對方好動,外向,非常踴躍的參加社群,有非常多的朋友。可是你安靜,你容易累,你喜歡靜靜的一個人,你不喜歡太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你想要跟這麼好動的人成為最好的朋友,他那麼分散的生活方式,就會讓你非常的痛苦,因為,他的多采多姿,讓你覺得自己在他的生命中,沒有那麼的重要。
但確實你是沒有那麼的重要。因為他的生活焦點太廣了,而你的生活焦點太聚集了,沒有誰對誰錯,單純是你們各自傾向的生活特質不同。
就算差異很大的朋友,互相欣賞,能夠看到對方的需求與自己的差異,而且能夠講出來,嘗試著磨合,討論該如何配合彼此,在能夠相處的時間,達成最好的情感交流。雙方願意用心,彼此都會看見。
長期深厚的朋友關係一定是互相的,雙方都要有心維持下去,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而已。
/
我接觸過非常多,因為過度討好而遺忘自己,導致性情更不穩定,更沮喪,更恐懼失去朋友,更壓抑自己感受的同學們。
整體而言,過度討好的背後都是強烈的寂寞,因為實在太寂寞了,急著想要抓住朋友,想要有人陪伴,那麼是誰都無所謂,不懂篩選適合自己的人,不敢拒絕不適合自己的人,
沒辦法篩選好壞的結果就是,會利用自己的人,更加佔據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當作工具人使喚。
捨不得利用你的人,不想要佔據你的生活,而保持距離,希望你可以好好休息。
所以越是寂寞,越是想要被陪伴,想要人們的疼愛——請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重新確認,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朋友?你適合什麼樣的朋友?你得先認識好自己。
然後能夠拒絕別人。拒絕不適合自己的要求,拒絕你不太想要談的話題,練習用婉轉的話語推辭,打迷糊仗,延後對方的追問,有用各種言語保護自己的能力。
當你意識到,你要保護你自己,你很重要,你得篩選適合自己的人之後,周邊危險的人就少了,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友善的。你遠離危險的人,你就是在歡迎友善的人靠近,你能讓自己趨吉避凶。
/
討好的人,往往是在情緒壓力很大的長輩旁邊長大的。從小被訓練成,強烈的服從性,乖巧,聽話,趕快幫忙做事,成為很好用的工具人,配合度非常的高,才能在那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
但成年後的自己,已經完全不同了,可以嘗試著,讓自己長出新的模樣,不必在關係中那麼的卑微,你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我覺得每次改作業啊,和同學們互動,我都是以一個提醒的角色,持續的喚醒大家,「現在的你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你可以做出新的選擇。」
我協助分析同學過去的經歷,以及,可以採取的新的行動,還有卡住的癥結是什麼?
我能做的就是慢慢釐清糾纏的情緒跟壓力來源,最後都是看到內心的自我設限。每個人內心打的結的形狀都不一樣,我就得引導大家,用當初打結的反方向,重新把自己給解開。
我發出提醒,真正努力的還是同學們。畢竟,認識自己這條路,只能靠大家各自努力了。我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陪伴者,透過教課程看到這麼多人生的風景,真覺得,人心千變萬化,不可思議呀。
當人與人之間互相開敞,彼此是平等的。雙方的能量會互相流動,我願意看見你,你也願意看見我,我願意說出來,你也願意說出來。彷彿有各種顏色的光纖互相串聯,這些光纖會從頭部的四面八方,尤其是從眉心輪(集中注意力,聚焦在對方身上,眉心的注意力傳達到對方的全身上下),很通徹的傳達彼此的感受,沒有任何的障礙,就算有衝突,也會因為雙方想要照顧彼此的心意,而把衝突的能量化解掉。
如果有一對朋友,彼此保持多年穩定深厚的友誼,我會看到他們的眉心跟心輪緊緊的串聯,他們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甚至諒解彼此的不同。在對方悲傷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安慰對方。在對方憤怒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回應對方。認識的越久,越清楚知道對方的性格的每一種面向,要用什麼方式回應,以及保護自己。同等,自己的情緒波幅的所有面向,對方都知道該如何回應,還有保護他自己。
也正是因為雙方的互動沒有過度的內耗,彼此都是安全的,舒適的,甚至是充電的,滿意的,這個關係才會繼續維持下去,即使多年不見,依然深刻,而且能夠連接在一起。感情很需要回饋。你如何對待我,我如何對待你,我們雙方都滿意了,感情就像是永動機,會讓我們繼續地保持舒服的狀態,持續下去。
換句話說,如果一方過度的討好,他持續掏出自己,另外一方長期是接受者,沒有任何回應,雙方之間的能量不平衡,甚至他們其實並不理解對方真實的需求。在其中一方嚴重虧損的關係下,這段關係肯定很難長期經營下去。或者,過度忍耐的一方在這個關係裡面,忍耐巨大失落的痛苦。
倘若想要結交長期友好的朋友時,彼此需要某種共鳴。這個共鳴點在哪裡?
當我願意接納真實的這個人(去掉個人的投射),那也就意味著,我可以接受和我完全不一樣的人,我又會欣賞什麼樣子的人?
例如,我喜歡親近這個人還有他的做事方式?他的性情上,行動上,具有俐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是活潑的,是沉穩的,或者安靜的?他有什麼樣的專長?他的特色,他表達自己的方式?他的興趣和我一樣嗎?我會特別注重哪個部分?
接著,我想要談論,關於「討好」,
這個主題就跟同學們沒關係了,是我長期看了很多現象之後,想要另外拉出來談的主題。
/
很想要交朋友,希望到非常的急躁跟焦慮,如果自己按耐不住寂寞,往往也會呈現另外一個面向,那就是討好。
討好經常是,放下所有的個人喜好,以迎合對方為主。例如,對方說什麼,都說好。對方想要什麼,趕快拿給他。對方開出了自己不喜歡的要求,還是努力的配合。一切以對方優先。
乍看之下,他跟你索取,你都拿得出來,這是朋友關係嗎?沒有,這只是工具人。因為只有你單方面的承受對方所有的要求,可是你不敢對他說出你要什麼?
這個關係並不平等,你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太可憐了,甚至太委屈了,委屈到,你開始累積憤怒,累積埋怨,你開始看他不順眼。最糟的狀況是,你覺得他是個壞人,然後你對他感到完全的失望。你覺得他並不懂你。
於是,你覺得你不被了解,你傷心欲絕的離開這段關係,你覺得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當你的朋友。
一旦你重新認識新的人,當你想要跟他當朋友,你下意識的開始討好對方。你什麼都不敢說,壓抑著自己,然後越來越難過,覺得對方越看越討厭,接著重複以上過程。每一段關係的結果都如此令人心碎。
/
我對朋友的定義是,我們能夠互相幫助。我們之間可以傳遞心意,我們甚至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狀態,而不必擔心對方不開心。
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要先面對自己的心坎:「當我有需求的時候,我可以講出來。當我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可以講出來。從一開始就表達我的感受,不需要過度的忍耐。」
討好的人最怕的就是:「被討厭。」
這種心態像是一種自我詛咒:「如果我一講話,我就會被討厭,我說出自己的需求,我就會被討厭,無論我做什麼事情,我都會被討厭。所以我不能表達我自己。」
因為已經預設了,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重要,不會被喜歡,所以在交朋友的過程,直接把自己放在最不利的位置,持續的忍耐,以為忍耐可以換來對方的欣賞,
但是你什麼都不說,好像每件事情都可以,別人也就不知道你真正的需求,別人不知道你在忍耐,有多苦,於是你就更痛苦,甚至以為,對方是刻意的忽視自己,對方正在傷害自己。
如果我們之間的觀念不同,產生了誤會,感覺哪裡怪怪的,立刻講出來,當下就化解了危機,也就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能長久維持下去。
只要在當下立刻表達了自己的需求跟感受,從對方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你跟我,真的適合繼續當朋友嗎?
有時候雙方的交流,只是價值觀的不同。可能你跟我的黨派認知不同,你和我的文化種族不同,然後這是我特別在乎的點,我覺得你講的所有內容,都不是我能夠接受的,那我也不會勉強自己跟你在一起。我尊重你可以做你自己。
這樣的關係就是好聚好散,我可以另外找其他人當朋友,或者,我和原來這一位保持點頭之交,我們還是可以維持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簡單的招呼,依然能夠噓寒問暖,同時我會知道關於黨派文化跟種族相關的主題,是我們之間不能談的,畢竟這是我們最嚴重對立的價值觀。
/
討好的人會過度犧牲自己,忽視了自己可以跟別人不一樣。也忽視了對方也有適應的能力。
每個人的忍受度不同,忍受的寬度,深度,延續性,全部都不同。從一開始淺淺的關係,漸漸的越來越理解這個人之後,開始知道這個人的生活作息,興趣,家裡的成員,生活的過程,對每件事情的反應跟態度,這些獲得的資訊都可以拿來比對,我們真的適合嗎?我隨時都可以抽身保持安全距離,或者繼續更深入認識對方。
討好的人似乎忘了自己有了自主權,而一股腦的付出、配合,整個人都沉下去,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彷彿這輩子只能認定你了(?),永遠不能拋棄朋友,但卻忽視了,對方其實完全不適合自己。
也許對方好動,外向,非常踴躍的參加社群,有非常多的朋友。可是你安靜,你容易累,你喜歡靜靜的一個人,你不喜歡太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你想要跟這麼好動的人成為最好的朋友,他那麼分散的生活方式,就會讓你非常的痛苦,因為,他的多采多姿,讓你覺得自己在他的生命中,沒有那麼的重要。
但確實你是沒有那麼的重要。因為他的生活焦點太廣了,而你的生活焦點太聚集了,沒有誰對誰錯,單純是你們各自傾向的生活特質不同。
就算差異很大的朋友,互相欣賞,能夠看到對方的需求與自己的差異,而且能夠講出來,嘗試著磨合,討論該如何配合彼此,在能夠相處的時間,達成最好的情感交流。雙方願意用心,彼此都會看見。
長期深厚的朋友關係一定是互相的,雙方都要有心維持下去,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而已。
/
我接觸過非常多,因為過度討好而遺忘自己,導致性情更不穩定,更沮喪,更恐懼失去朋友,更壓抑自己感受的同學們。
整體而言,過度討好的背後都是強烈的寂寞,因為實在太寂寞了,急著想要抓住朋友,想要有人陪伴,那麼是誰都無所謂,不懂篩選適合自己的人,不敢拒絕不適合自己的人,
沒辦法篩選好壞的結果就是,會利用自己的人,更加佔據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當作工具人使喚。
捨不得利用你的人,不想要佔據你的生活,而保持距離,希望你可以好好休息。
所以越是寂寞,越是想要被陪伴,想要人們的疼愛——請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重新確認,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朋友?你適合什麼樣的朋友?你得先認識好自己。
然後能夠拒絕別人。拒絕不適合自己的要求,拒絕你不太想要談的話題,練習用婉轉的話語推辭,打迷糊仗,延後對方的追問,有用各種言語保護自己的能力。
當你意識到,你要保護你自己,你很重要,你得篩選適合自己的人之後,周邊危險的人就少了,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友善的。你遠離危險的人,你就是在歡迎友善的人靠近,你能讓自己趨吉避凶。
/
討好的人,往往是在情緒壓力很大的長輩旁邊長大的。從小被訓練成,強烈的服從性,乖巧,聽話,趕快幫忙做事,成為很好用的工具人,配合度非常的高,才能在那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
但成年後的自己,已經完全不同了,可以嘗試著,讓自己長出新的模樣,不必在關係中那麼的卑微,你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我覺得每次改作業啊,和同學們互動,我都是以一個提醒的角色,持續的喚醒大家,「現在的你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你可以做出新的選擇。」
我協助分析同學過去的經歷,以及,可以採取的新的行動,還有卡住的癥結是什麼?
我能做的就是慢慢釐清糾纏的情緒跟壓力來源,最後都是看到內心的自我設限。每個人內心打的結的形狀都不一樣,我就得引導大家,用當初打結的反方向,重新把自己給解開。
我發出提醒,真正努力的還是同學們。畢竟,認識自己這條路,只能靠大家各自努力了。我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陪伴者,透過教課程看到這麼多人生的風景,真覺得,人心千變萬化,不可思議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