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日常整理12/10
我今天想要談談「社會化」的議題。
我在社交平台看到一部短片,女子說,他缺乏很多人具備的情感,像是自責,內疚,羞愧。他知道偷竊是不好的,是社會不允許的,當他偷竊被人抓到時,他並沒有以上這些情緒。他只是知道這件事情不能做。
很有意思的是,當他在描述自己跟社會觀感的差異時,我卻感覺到他的能量場是「我跟自己失去連結了」。
於是我這幾天重複想,是我在套用自己的觀念定義別人嗎?我們非得要跟自己連結嗎(?),會不會有天生確實缺乏某種情感的能力的現象呢?總之我腦中的想法一大堆,後來長老看不下去,祂們便跟我聊了這個議題。
/
當一個小孩子,他還沒有進入社會化,他生物性的概念就是,肚子餓了,尋找食物抓起來吃,先滿足他的生理需求。要坐著吃,站著吃,躺著吃,都無所謂。自己喜歡跟滿足就好了。
人類最基礎的社會化,即在家庭還有成長環境裡。長輩的生活模式還有他們的教育模式,會提醒小孩子:
先訓練身體和工具的搭配,這是偏向理性層面的知識傳遞,像是,吃飯之前記得洗手,理解餐盤與碗的分別,哪些食物使用哪種容器,注意尖銳的刀具,熱鍋會燙、要注意隔熱,等安全的使用方式。
第二個階段是,訓練對情感與環境氛圍的敏感度。像是,注意飲食咀嚼發出的聲音,觀察全桌人是否都吃到了餐點,只拿自己需要的部分。如果需要要進入高檔餐廳吃飯,還要注重外裝、用餐禮貌跟禮儀。
從第二個階段開始,就是訓練社會化的過程。
你在家裡或許還可以像小孩一樣,隨便躺臥站,要吃的大聲,用手抓食物都無所謂。可是當我們離開家門,我們會知道,在外面吃東西,你要結帳。甚至我們想要吃的東西,如果價位太高,還要心裡面評估一下,放棄眼前的菜單,尋找便宜點的餐廳。
社會化的過程也意味著,「我不一定會舒服,我得配合別人的需求,以及按照別人開出來的規則。」當我坐在餐廳裡面,我就得按照餐廳的規則拿餐具,用餐,結帳。
接著,每一家餐廳風氣不同,有的餐廳是你先拿餐點排隊結帳,有的餐廳是服務生過來點菜,將食物端上門,吃完之後才結帳。還有些潛規則要等自己經驗之後才知道,原來不同文化料理的用餐方式,還有用餐禮儀,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
在家庭訓練孩子社會化的過程裡,尤其在第二階段的情感觀察能力培養——但很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會影響到孩子未來跟整個社會結構的關係。
第一種是家長的情緒起伏不定。家長對生活跟經濟壓力的負擔會遷怒小孩,要小孩「看自己的臉色」。但是對小孩來講,他只能大概區分,大人現在是開心,或者不開心。
大人發怒起來,身材的優勢還有力氣的優勢,小孩子是沒辦法抵抗的,也躲不了,那是最直接的生存威脅,基本上小孩子很難做其他的反抗和保護自己的方式。甚至很多孩子會學得無望感,放棄求救。
大人開心的時候,孩子會覺得鬆了口氣,或者想要逗大人更開心,確保大人的心情愉悅可以維持下去。
小孩們也會在這樣的環境發覺,如果自己主動提供服務,給予更多的情感慰問和關懷,大人的心情會比較好,臉色會和悅,那麼孩子要更加強情感的連結和行動的表達,討大人歡心。
這不一定出自愛——當然也是有孩子充滿愛的提供服務,可是對於經歷嚴重情感傷害的孩子們來講,提供服務,理解社會遊戲規則,不過是求取生存的保障,只是為了活下去的交換條件。和是否愛你,尊重你,以及做不到大人指定標準的羞愧、自責,沒有任何關係。
這回到一開始我探討的主題,當小湛我思考:「真的有人天生沒辦法感受到羞愧跟其他的情緒嗎?」以及看到對方和自己的情感能量失聯的部分,即是這個現象導致的。
當孩子在壓力下,無法理解大人的情緒起伏如何發生,他確實可以配合大人的命令提供服務,但同時也是在這麼巨大的生存壓力下,他不能感覺到更多的情緒,否則他會自我崩潰。他已經放棄被愛,也不能奢望得到關懷,他只能想辦法活下去。
他對社會化的定義也形成了:「如果我要活下去,我得服從這個社會的規則,我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和不能做,我可以把遊戲規則學得很精巧,甚至變得狡猾,例如偷竊,還有其他能夠讓我得到好處的手段。既然沒有人在乎我,我為什麼要去在乎別人?在乎別人是沒有意義的,我要把我偷竊的技術磨練得更厲害,更讓別人看不見,這才是我要做的,這樣我才能過得比較好。我所有學習社會化的過程,只是要避免我被抓被關,如此而已。」
當長老談到這個現象,祂們感慨的說:「所有的人,所有的萬物都需要被愛跟被尊重,但是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受傷的感受激起強烈的求生慾望,那麼人們自然地就會封閉對情感的需求和渴望,切斷與自己親密情感的連結,就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他們還是可以學會社會的法律規則,但是對他們來講,沒有情感連結的世界,只是個無趣的世界。他們會希望有更多的刺激,創造有趣,冒險甚至是違法的行為,來讓自己感覺到活著是有意義的。於是造成很多的上癮行為,犯罪行為,干擾社會秩序的行為,甚至傷害自己的行為。你說他們真的不需要愛嗎?但其實是,他們從來沒有被愛的經驗,沒有經驗過,所以不知道有新的選擇。他們會懷疑每個人都要傷害自己,因為這是他們所熟悉的世界。其實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憐,而且辛苦的孩子。」
另外這邊要補充一下,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連結的情感濃度(過度加強的情感),跟斷掉的情感(我們之間只存在遊戲規則,沒有其他情感連結),是不同的。
以致於有些人在壓力下,會出現過度討好的行為。或者有些人在壓力下,會用力的自責來懲罰自己。就算是同一個家庭裡成長的小孩,也會在壓力下,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
當然大家肯定會說:「這些人的靈魂為什麼不多做一點事情呢?祂們的人類也太可憐了吧。」
但老實說,我看過大部分的現象是,這些靈魂沒有想到,投身在這樣的家庭,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承受到的創傷超乎自己的想像,祂們自己也嚇壞了。也有可能是,資歷較深的靈魂,是刻意地讓自己進入這樣的家庭,因為自己是這個家庭的祖先,要重複經驗自己跟這個家族的能量場。或者是,靈魂出自於愛的單純的過來幫忙分擔家族的沉重業力。因為靈魂相信自己可以轉化痛苦的能量。
在生存壓力下,每個靈魂採取的措施也不同,有的靈魂會跑去找鄰居,或者其他親朋好友的靈魂,使用社會資源介入,讓孩子離開原生家庭,能夠得到相對友善的照顧。
有的靈魂完全是新手,連找方法都不知道,在靈界也沒有足夠的親友團,只能持續的忍耐,希望自己的人類長大之後可以做一些改變。
再來,我之前也談到,當我們的身體感覺到害怕恐懼還有大量的生存焦慮時,我們的能量會變得沉重還有緊繃。然而靈魂的能量是如此輕盈,在身體壓力這麼巨大的狀況下,靈魂能夠影響的範圍有限,因為靈魂很難跟身體校對整合,就像是浮力太強了,沒辦法潛到水裡面。以致於很多童年受到嚴重傷害的人們在成年時,已經習慣身體沉重的壓力,甚至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靈魂能做的,就是持續的安排新的機運,讓某些好人出現在生命中,提供幫助,給予新的選擇——靈魂只能到處去尋找新的機會出現,然而人類要不要把握這些機會,就是人類的選擇。
剩下的明天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