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粉彩日常整理
我喜歡寫文章,文字能讓人專注在簡單的字句上,減少五顏六色的背景和音樂。我希望減少雜訊,讓專注力集中。
閱讀對我而言,像是另外一種冥想,我能夠完全融入資訊的流動與收集之中,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理念,作者的感知,亦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同時,在閱讀過程,我會反覆思考,哪些是我所需要的特質,哪些我其實沒有那麼需要,或者可以拿來借鏡。
閱讀像是一面鏡子,我看見對方,我也看見自己。完全專注於對方的特質跟對方的魅力,以及挖掘我個人的特質和我個人的魅力。
我從高中開始練習文筆的同時,就很清楚知道,我要鎖定的觀眾是具有內涵跟深度的,以及具有專注能力的。若我希望觀眾的理解/認知/吸收程度很高,那麼我對自己的理解,決定了我能夠將文字的影響力發揮到多少。我是個什麼樣子的人?我的表達能力,也決定了我能否真的得到高品質觀眾的青睞。
若我希望能夠吸引感性的觀眾,我的措辭就會加強情感上的連結,例如注重描繪情緒的波動:「某某人多麼憤怒」、「誰誰撕心裂肺」、「某事件造成誰強烈的挫折,他感到自己多麼不値⋯」花相對多的篇幅描述人物的情緒轉折,人的內心發展,人與環境的衝撞和壓力。
倘若我希望能吸引理性的,探討事件起始的觀眾,情緒用詞反而會讓整篇文章失去專業的客觀角度。要避免使用「我覺得」、「我懷疑」、「我」這個主詞,以中性用詞為主,像是:「這件事情的發生有幾種可能性,可逐一探討以下變數⋯」
我經常交錯使用感性跟理性的文字,我喜歡分析也喜歡感受,文字是我盡情表達自我的工具跟載體,隨時能夠切換不同的角度,表達我所觀察到的世界,無論是一般人眼中的格局或者我所感知到的靈界。
/
有許多讀者回饋說,閱讀我的書籍,會感受到清楚的脈絡跟中性的探討,書的內容彷彿百科全書,沒有那麼多情感的、個人的立場。這確實是我要的結果。
靈界很容易跟宗教產生連結跟想像,人們對鬼神有大量情感上的寄托或者畏懼,甚至可以說,宗教本身就是人類感性的層面。
只是我不甘心我所見到的靈界在大家的認知裡只有感性(或怪力亂神)而已。我其實看到祂們有非常多的,也有一般物種的生存與競爭機制,會利用人的眾生,或者憐憫人的眾生,祂們的精神層面都有一定的理性脈絡。也沒有這麼多人類的理想化。
而我對文字的理解,在我談到某些靈界的現象時,我能用少情緒的角度,平靜解釋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減少人們的恐懼與擔憂。
就算我記錄前世故事或者家族故事,有許多血淋淋的,人性之間的鬥爭還有惡意發生,我不避諱談論,同時我也知道,有時在看一件事情殘忍的發生時,即使是旁觀者,也會感到受傷。
我在描繪殘忍的段落時,像是,有些人遭到攻擊了,受到迫害了,我盡可能用輕淺的文字帶過去,提高理性用字,降低感性的用詞。切換到旁觀,保有安全距離。我想要降低心境上的沉重負擔。
觀眾依然能感覺到強烈的疼痛,至少情緒上不會過度深入。這種文字用法以《沒有任何事發生》為代表。
如果我想講快樂輕鬆的內容,我會盡可能地縮短文章,讓人們一下子就閱覽過去,並且會心一笑。
當我想講述嚴謹的內容,我會思考順序的鋪陳,由淺入深。像是有些敏感議題,例如政治,性別,家庭關係,社會責任、社會事件等等內容,不是不能談,而是要更高於個人的角度來談論。
越是敏感的內容,可能引起別人反感的,越要抽出我個人的角度,因為一個人闡述理念,也容易讓另外一派找到反面攻擊,最後變成沒完沒了的離題失焦。例如政治議題,社會事件,有一些事情會引起人們強烈的憤怒跟恐懼,這背後都是集體的不安全感。例如,憤怒的背後是感到受傷,恐懼的背後是感到不再安全。對於受傷跟不安全感,我的立場又可以提供多少建議?談論我親身的體驗跟經歷,也能增加他人對我的可信度。
探討敏感議題的過程,一定要對人性要有相當的深度,長期保持自我覺察和情緒的探索,讓我很清楚知道,哪些字句會引爆炎上和反感,哪些用詞能夠安撫人們降低壓力。就能降低自己被別人誤會的可能性。
畢竟我也是觀眾,我從小就有看報紙的習慣,觀察哪些文字會讓我情緒起來,哪些文字能夠讓我情緒降壓。而我過去的觀察能力,讓我知道什麼時候要讓人們情緒跟著內容流動,什麼時候要讓人們旁觀、抽身,重新看到新的可能性。
我在訪談節目內容什麼都會談,節目的最後,我一定都會談到,要把力量拿回自己的身上,我會重複的安撫觀眾的情緒,帶領觀眾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具有選擇的,我對語言和文字的拿捏,能夠引導大家轉化痛苦跟壓力,將文字/語言的撫慰力量放到最大。
/
我的個性是,我喜歡保持旁觀客觀的立場觀察這個世界的流動,我熱愛變化,經常切換主觀跟客觀,帶有多重角度的檢視,盡可能的讓事件和問題有更大的面向可以探索。
我小時就在閱讀各種著作跟創作,很多內容都以個人的情感面向為主軸,使用豐富情感的用詞,重複的描述角色的感覺。
有的觀眾的感知是整個沉浸進去,情緒會跟著強烈的起伏。然而我閱讀這種文字,我反而會跳出來,覺得情緒太多太氾濫了,壓力好大,完全融不進去。而且覺得好累。另一方面是,我不喜歡被情感煽動,還有被情感控制。
當然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需要這種強烈的情感連結,他們會在這種情感中感到被理解,還有被看見。人是多樣化的。
我的天生特質帶著穩重靜默,我偏向閱讀和科學、理性,具有結構性的內容。但生命就是這麼奇妙,當我發我是先天通靈者,我其實可以看到祂們,這不是我的想像,我才嘗試用理性的脈絡,歸納祂們世界上的另外一種定位。說起來祂們只是生態的平衡和現象。
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的個性很淡定,我本來就不太怕祂們,不時的會和厲鬼閒話家常,把祂們送去休息。這也算是我的特質跟優點啦。
到最後,我寫文章,都是在寫我自己的觀察跟我的心得。而我善用文字的能力,能讓我隨時切換文筆,時而嚴肅,時而輕快。這份能力經常帶給觀眾們驚喜,帶領大家一起看見我有好多的面向,我每一次的文字都可以帶給大家新的想法。我的豐富與多樣化,都在文字中獲得了展現。
日常書寫時,我會思考,現在這種環境壓力下,我可以談論什麼?如果過了一陣子,環境的壓力又改變了,我又該談論什麼?我會評估當下的我,在這個階段,我的心情變化,跟環境的共鳴,以及我想要為觀眾帶來什麼新的角度?
有時候我比較懶惰,我也不會勉強自己,就輕快的畫圖簡單聊聊,那也蠻不錯的。我喜歡多樣化的自己。我的多樣化也呈現在穿著跟髮型上,什麼東西都喜歡試試看。變化,讓我感覺到生命是這麼的豐富和有趣。
文字終究是一個載體,需要研究,需要理解,還有深化。文字是非常美妙的工具,需要多使用,多理解,才能應付自如,延伸為個人生命的一部分。
文字,不是單純的寫出你自己的感覺,也不僅情緒的煽動和壓力的紀錄,很多人對文字的認知只有到這個階段。
但其實,安排文字和文章的轉折過程,是非常有趣的,能夠重複思考自己跟群眾的關係,今天要展現自己如何的面向?能夠帶出多少內涵與轉化的體驗?要帶動大家情緒的流動,或者降低大家生活上的壓力?文字是另一種厲害的妝容技術,讓生活充滿精彩。
也是越理解自己之後,就知道適合自己的輔助工具是什麼?越能善用工具,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值。也讓大家看到你閃閃發亮的存在。
閱讀對我而言,像是另外一種冥想,我能夠完全融入資訊的流動與收集之中,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理念,作者的感知,亦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同時,在閱讀過程,我會反覆思考,哪些是我所需要的特質,哪些我其實沒有那麼需要,或者可以拿來借鏡。
閱讀像是一面鏡子,我看見對方,我也看見自己。完全專注於對方的特質跟對方的魅力,以及挖掘我個人的特質和我個人的魅力。
我從高中開始練習文筆的同時,就很清楚知道,我要鎖定的觀眾是具有內涵跟深度的,以及具有專注能力的。若我希望觀眾的理解/認知/吸收程度很高,那麼我對自己的理解,決定了我能夠將文字的影響力發揮到多少。我是個什麼樣子的人?我的表達能力,也決定了我能否真的得到高品質觀眾的青睞。
若我希望能夠吸引感性的觀眾,我的措辭就會加強情感上的連結,例如注重描繪情緒的波動:「某某人多麼憤怒」、「誰誰撕心裂肺」、「某事件造成誰強烈的挫折,他感到自己多麼不値⋯」花相對多的篇幅描述人物的情緒轉折,人的內心發展,人與環境的衝撞和壓力。
倘若我希望能吸引理性的,探討事件起始的觀眾,情緒用詞反而會讓整篇文章失去專業的客觀角度。要避免使用「我覺得」、「我懷疑」、「我」這個主詞,以中性用詞為主,像是:「這件事情的發生有幾種可能性,可逐一探討以下變數⋯」
我經常交錯使用感性跟理性的文字,我喜歡分析也喜歡感受,文字是我盡情表達自我的工具跟載體,隨時能夠切換不同的角度,表達我所觀察到的世界,無論是一般人眼中的格局或者我所感知到的靈界。
/
有許多讀者回饋說,閱讀我的書籍,會感受到清楚的脈絡跟中性的探討,書的內容彷彿百科全書,沒有那麼多情感的、個人的立場。這確實是我要的結果。
靈界很容易跟宗教產生連結跟想像,人們對鬼神有大量情感上的寄托或者畏懼,甚至可以說,宗教本身就是人類感性的層面。
只是我不甘心我所見到的靈界在大家的認知裡只有感性(或怪力亂神)而已。我其實看到祂們有非常多的,也有一般物種的生存與競爭機制,會利用人的眾生,或者憐憫人的眾生,祂們的精神層面都有一定的理性脈絡。也沒有這麼多人類的理想化。
而我對文字的理解,在我談到某些靈界的現象時,我能用少情緒的角度,平靜解釋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減少人們的恐懼與擔憂。
就算我記錄前世故事或者家族故事,有許多血淋淋的,人性之間的鬥爭還有惡意發生,我不避諱談論,同時我也知道,有時在看一件事情殘忍的發生時,即使是旁觀者,也會感到受傷。
我在描繪殘忍的段落時,像是,有些人遭到攻擊了,受到迫害了,我盡可能用輕淺的文字帶過去,提高理性用字,降低感性的用詞。切換到旁觀,保有安全距離。我想要降低心境上的沉重負擔。
觀眾依然能感覺到強烈的疼痛,至少情緒上不會過度深入。這種文字用法以《沒有任何事發生》為代表。
如果我想講快樂輕鬆的內容,我會盡可能地縮短文章,讓人們一下子就閱覽過去,並且會心一笑。
當我想講述嚴謹的內容,我會思考順序的鋪陳,由淺入深。像是有些敏感議題,例如政治,性別,家庭關係,社會責任、社會事件等等內容,不是不能談,而是要更高於個人的角度來談論。
越是敏感的內容,可能引起別人反感的,越要抽出我個人的角度,因為一個人闡述理念,也容易讓另外一派找到反面攻擊,最後變成沒完沒了的離題失焦。例如政治議題,社會事件,有一些事情會引起人們強烈的憤怒跟恐懼,這背後都是集體的不安全感。例如,憤怒的背後是感到受傷,恐懼的背後是感到不再安全。對於受傷跟不安全感,我的立場又可以提供多少建議?談論我親身的體驗跟經歷,也能增加他人對我的可信度。
探討敏感議題的過程,一定要對人性要有相當的深度,長期保持自我覺察和情緒的探索,讓我很清楚知道,哪些字句會引爆炎上和反感,哪些用詞能夠安撫人們降低壓力。就能降低自己被別人誤會的可能性。
畢竟我也是觀眾,我從小就有看報紙的習慣,觀察哪些文字會讓我情緒起來,哪些文字能夠讓我情緒降壓。而我過去的觀察能力,讓我知道什麼時候要讓人們情緒跟著內容流動,什麼時候要讓人們旁觀、抽身,重新看到新的可能性。
我在訪談節目內容什麼都會談,節目的最後,我一定都會談到,要把力量拿回自己的身上,我會重複的安撫觀眾的情緒,帶領觀眾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具有選擇的,我對語言和文字的拿捏,能夠引導大家轉化痛苦跟壓力,將文字/語言的撫慰力量放到最大。
/
我的個性是,我喜歡保持旁觀客觀的立場觀察這個世界的流動,我熱愛變化,經常切換主觀跟客觀,帶有多重角度的檢視,盡可能的讓事件和問題有更大的面向可以探索。
我小時就在閱讀各種著作跟創作,很多內容都以個人的情感面向為主軸,使用豐富情感的用詞,重複的描述角色的感覺。
有的觀眾的感知是整個沉浸進去,情緒會跟著強烈的起伏。然而我閱讀這種文字,我反而會跳出來,覺得情緒太多太氾濫了,壓力好大,完全融不進去。而且覺得好累。另一方面是,我不喜歡被情感煽動,還有被情感控制。
當然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需要這種強烈的情感連結,他們會在這種情感中感到被理解,還有被看見。人是多樣化的。
我的天生特質帶著穩重靜默,我偏向閱讀和科學、理性,具有結構性的內容。但生命就是這麼奇妙,當我發我是先天通靈者,我其實可以看到祂們,這不是我的想像,我才嘗試用理性的脈絡,歸納祂們世界上的另外一種定位。說起來祂們只是生態的平衡和現象。
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的個性很淡定,我本來就不太怕祂們,不時的會和厲鬼閒話家常,把祂們送去休息。這也算是我的特質跟優點啦。
到最後,我寫文章,都是在寫我自己的觀察跟我的心得。而我善用文字的能力,能讓我隨時切換文筆,時而嚴肅,時而輕快。這份能力經常帶給觀眾們驚喜,帶領大家一起看見我有好多的面向,我每一次的文字都可以帶給大家新的想法。我的豐富與多樣化,都在文字中獲得了展現。
日常書寫時,我會思考,現在這種環境壓力下,我可以談論什麼?如果過了一陣子,環境的壓力又改變了,我又該談論什麼?我會評估當下的我,在這個階段,我的心情變化,跟環境的共鳴,以及我想要為觀眾帶來什麼新的角度?
有時候我比較懶惰,我也不會勉強自己,就輕快的畫圖簡單聊聊,那也蠻不錯的。我喜歡多樣化的自己。我的多樣化也呈現在穿著跟髮型上,什麼東西都喜歡試試看。變化,讓我感覺到生命是這麼的豐富和有趣。
文字終究是一個載體,需要研究,需要理解,還有深化。文字是非常美妙的工具,需要多使用,多理解,才能應付自如,延伸為個人生命的一部分。
文字,不是單純的寫出你自己的感覺,也不僅情緒的煽動和壓力的紀錄,很多人對文字的認知只有到這個階段。
但其實,安排文字和文章的轉折過程,是非常有趣的,能夠重複思考自己跟群眾的關係,今天要展現自己如何的面向?能夠帶出多少內涵與轉化的體驗?要帶動大家情緒的流動,或者降低大家生活上的壓力?文字是另一種厲害的妝容技術,讓生活充滿精彩。
也是越理解自己之後,就知道適合自己的輔助工具是什麼?越能善用工具,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值。也讓大家看到你閃閃發亮的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