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邊畫這張圖邊寫了這篇文章 |
歸屬感是非常個人客製化的東西,攸關於你的性格、天賦、興趣、家庭背景、後天環境、教育與文化等等各種薰染。前幾天小湛剛看完「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 的書,作者超級鑽牛角尖用各種科學實驗方式尋找歸屬感,終於到最後才知道歸屬感就是內在與自己的連結,才能創造足夠的安全感與認可。(我和作者的腦波完全不一樣,我看得好累好沒耐心,但我真的好想知道別人的想法,才努力看下去,而且很高興作者得出的結論與我的感受是一致的交會)
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並不容易,因為會有很多「別人說」的指教,從各種心理學專家的討論,或者從宗教、靈學上,甚至各種政治學與經濟等連結關係的互動(關於有錢、有權人比較容易獲得歸屬感<某種收買>的現象)。再加上人們也傾向於聽從權威式、或者普世性的看法……好像越多人相信,其道理越充足。
歸屬感可以從種族、性向、家庭、興趣、文化,工作等各種延伸找到可以包容自己的方式,不免地,人們的「我認為」很容易演變成一種歧視,把自己的意識觀點,也就是個人的歸屬感要求對方認同。無論是政黨立場,國家局勢,種族與文化問題,只要有個意見和同桌的人不同,人們好像會開始專注於「我和你不一樣的歸屬感」而非「我尊重你的歸屬感」問題。
像是台灣到底是地名還是國名?光這句問題就夠嗆了。大部分我們看到的留言現象都是:「我認為的歸屬感就是這麼一回事,你才在胡扯,你這個被某黨派洗腦的XX(髒話)」
所有的分立場、分派別,分「你是我這派或者不是」的問題,都起源自個人的歸屬感問題。也就是說,當你內在有一塊部分失去了連結,有種層次的不安全感在醞釀著,且表意識還未能理解這個概念之時,就容易被勾起「我的歸屬感到底在哪裡」的焦躁。
當這種焦躁沒有被適當地安撫,容易演變成外在的攻擊,去尋找或者刻意地,想引起「與我歸屬感相異的敵方」來「和我辯論,而我講出來就是我對了(?)」,在爭執或者相互抹黑中,來創造深信不疑的:「我的歸屬感就是我表面上的意思,我的歸屬感才是對的」,從外在對人的攻擊性、再三強調,重複自我催眠,進而帶來內在的安撫、安慰鎮痛。但卻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激進派的群眾永遠無法滿足他們的行動,想做出越多誇張的、吸引關注的作為,若是和平的遊行柔性施壓,讓更多人聽到不同的聲音與需求,還算是正向的現象,但那種投擲汽油彈開始革命傷害無辜群眾的失控行為,就不是我們期待的結果。
這種現象很有趣,我突然整理出好多年來的旁觀觀察:當一群熱情的志同道合的人們在各自的團體中創造了具有凝聚力的歸屬感,然而生活總是會拆散我們,讓我們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面對非同溫層的群眾。當非同溫層、被質疑的感受讓這個團體的成員感到不快,也就是所謂的外在壓力,卻反而能激起這個團體的危機意識,會更團結地抵抗壓力,爭取自己的歸屬感力量,維護自己的歸屬感位置。
當團體內部夠堅定了,會有擴張的意念(「想被看到」的意圖、想證明自己是有力量、有存在感的,進而安撫自己內在的歸屬感不安感)與外在持相反意見的團體或個人產生更激烈的衝突。
當與外界的衝突越多,內在的凝聚更強力,則產生更多抵抗與鞏固自己團體的應變能力。如果一不小心同樣硬性子的派別對峙上了,就是沒完沒了的結果。
所以強力證明、維持自己的歸屬感是錯的嗎?
當與外界的衝突越多,內在的凝聚更強力,則產生更多抵抗與鞏固自己團體的應變能力。如果一不小心同樣硬性子的派別對峙上了,就是沒完沒了的結果。
所以強力證明、維持自己的歸屬感是錯的嗎?
恩,這樣解析下來,極端問題在於單方面的「我不想聽你們說話,你們閉嘴聽我說話」而非辯論「誰才是對的」這種膚淺的對錯爭議。
這種事情應該要就事論事,我們應該要把各種歧視與不清楚的言談攤開來一字字地解析討論,放下偏執的立場,聽聽對方的柔性語言,像是出自於關心的捍衛、對未來的憂慮,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處置,等等具有調理的理性溝通。
人們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想要找個靶子打」,好像把這個人鬥掉了、毀掉這個人在他的團體中的精神象徵,這個團體就會就此消失,世界太平,只剩下「和你的歸屬感一致的人們」。這方面來講不得不承認,鬥爭本身即出自於自私捍衛本身利益的心態,只是贏的人就是對的(包括選舉現象:少數服從多數),成了很難用理智解釋的野蠻性結論,簡直和動物打架搶地盤沒兩樣。
我會歸納人們的心智並不夠成熟到達成有效溝通、就事論事的理智。太多的沒耐心,太多的想立即改變(與扭轉對方的想法或者性格),來達成自己的目標,甚至不惜傷害別人,短期得利、犧牲了長遠的規劃性、忽視了人們思緒的多元性。
整體而言,我們的社會(各種人種與文化)呈現的模式,都跳脫不了「歸屬感帶來的外在連結安全感」。倘若將歸屬感全部寄託於外在社會連結,總不免地產生各種派別,對抗,演變成人心惶惶,到底誰才是對、錯的存疑。
但真的有誰是對的還是錯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要找的歸屬感,真正的促使我們感到不安,引起我們去行動的關鍵,仍然在於我們自己和內在的連結關係(失去的焦慮感)。
你真的懂你自己嗎?各種別人說的歸屬感信念,是複製貼到你自己身上的,還是你自行去找出來的?如果你對自己有足夠的歸屬感,你會很安心,放鬆,走到哪裡都是家,家就在你心底且無所不在,你與源頭保持銜接,充滿源源不絕的活力。
因此當別人的歸屬感衝突(他還不知道他的歸屬感在哪裡)想透過與你的鬥爭來加強他的內在凝聚力,你只會笑一笑,迴避他給的衝突,因為你很清楚知道自己引不起他的衝突,你早就獲得解答與內在的祥和,你有足夠的內在智慧與冷靜避開他的危險提問,而他無法從你那兒獲得他期許的絕對認可與反對,他自然對你失去興趣,再去尋找別的衝突來安撫他自己的內在。
可惜地是,我們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在修正自己前進的道路中產生偏頗的取捨:例如變得想刻意討好,想被重視、被愛,失去原始初衷,或者為了想更有力量(欠缺歸屬感的安全感),不得不向錢看齊等等的結果。剛開始想法是好的,中後期卻變得不對了,也是很常在政治上看到的利益取捨現象。這也是領導者(與其團隊組成)本身各自內在的核心問題--沒有足夠的歸屬感造成,必須透過外界的指導(施壓)行動,沒有其主權的著力點。於是誰講話大聲、財團的錢夠多,就可以主導各種法案政策的進行方式。
下至個人的人格養成、生活處事,上至國家政策與法律的走向,都是個體/群眾的歸屬感,所有核心價值的起始關鍵。
歸屬感問題也最容易出現在家人身上。身為孩子或者父母,總不免地想對最親密的家人灌輸自己的歸屬感,即使是出自於好意。但歸屬感是個人量身訂製的,只要其中一方的立場過度強勢,另一方總很難招架,因為心底總是也有那份渴望:我也很愛你,只是我不想接受你的強勢,那我到底該怎麼辦?
犧牲自己是很快取得雙方和平的交換,卻一點都不公平,你自己會知道自己虧欠了自己,而這份虧欠會想從伴侶或者工作、購物等其他關係上取得彌補……可是,那些彌補都不是彌補,你真正需要彌補的是你內心的歸屬感問題。
大多時候生活上總是要有些犧牲與委曲求全,很難有雙方滿意的狀態(那簡直是奇蹟與保佑),而溝通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輩子去相互瞭解,還不一定能化解遺憾,畢竟人的生命太短暫了……
有種說法是,「成為自己的後天父母」,正視自己內在的創傷反應,與內在小孩互動,進而去原諒自己的不完美(各種委屈與無奈),放下對自我與對外界的批判,重新回到內在與真實的自己連結,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可以自己給自己療傷。
既然大家心底都有個基本標竿,你想改變對方,他也想改變你--來硬的絕不是解決的辦法,可以降低衝突又能達到和好的有效和平方式就是:回歸內在。能夠開始柔軟,具有耐心與彈性,以及韌性,那麼外在衝突就不是一種危及你歸屬感的敵方見解,只是種相異的行為與聲音,而你真的能不放在心上,你能帶給自己足夠的平靜與喜樂,你不需要對外索求關注於衝突才能感到安撫。你能保持理智、理性,客觀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兒,去做對的行動,創造改變與圓融的契機,而非轉移焦點攻擊對方的團體與人。攻擊只會帶來攻擊,唯有和平才能帶來和平。
我們終究能顧及的就是自己的整體氛圍,去覺察自己的各種感受,去深入回顧過去的創傷與斷掉的連結,尋找真實的自己,創造足夠安全的歸屬感,掌握自己的信念與行動力,那麼外在再多的壓力,也不再令人焦躁不安了。你的生命才是你自己的了。
當你的生命有足夠的歸屬感與後盾,生活上的問題也不再是沉重的重量,首先你具有信心,以及有解決能力的邏輯性思考、明確的目標,和強烈歸屬信念的行動力,你還怕什麼?
到了這種狀況,看到那些吵翻天的新聞與各種派別的放話,朋友圈的紛擾與各種千奇百怪的現象,都覺得只像是湖泊上的幾串漣漪,而我心底的湖泊仍是一派清明。只有偶爾家人的衝突會被投入幾顆大石頭(笑),我也得承認長輩的施壓總是很管用(因為我多麼愛他們、潛意識想接納他們的各種行為包括受傷),但我已經降低被影響的狀態了,我開始能夠保持理智去思考家人的立場,他們內在的衝突真相是為何(其實愛我、不懂得表現愛的溫柔),而不是表面上具象化的犀利言詞與攻擊性。
人們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想要找個靶子打」,好像把這個人鬥掉了、毀掉這個人在他的團體中的精神象徵,這個團體就會就此消失,世界太平,只剩下「和你的歸屬感一致的人們」。這方面來講不得不承認,鬥爭本身即出自於自私捍衛本身利益的心態,只是贏的人就是對的(包括選舉現象:少數服從多數),成了很難用理智解釋的野蠻性結論,簡直和動物打架搶地盤沒兩樣。
我會歸納人們的心智並不夠成熟到達成有效溝通、就事論事的理智。太多的沒耐心,太多的想立即改變(與扭轉對方的想法或者性格),來達成自己的目標,甚至不惜傷害別人,短期得利、犧牲了長遠的規劃性、忽視了人們思緒的多元性。
整體而言,我們的社會(各種人種與文化)呈現的模式,都跳脫不了「歸屬感帶來的外在連結安全感」。倘若將歸屬感全部寄託於外在社會連結,總不免地產生各種派別,對抗,演變成人心惶惶,到底誰才是對、錯的存疑。
但真的有誰是對的還是錯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要找的歸屬感,真正的促使我們感到不安,引起我們去行動的關鍵,仍然在於我們自己和內在的連結關係(失去的焦慮感)。
你真的懂你自己嗎?各種別人說的歸屬感信念,是複製貼到你自己身上的,還是你自行去找出來的?如果你對自己有足夠的歸屬感,你會很安心,放鬆,走到哪裡都是家,家就在你心底且無所不在,你與源頭保持銜接,充滿源源不絕的活力。
因此當別人的歸屬感衝突(他還不知道他的歸屬感在哪裡)想透過與你的鬥爭來加強他的內在凝聚力,你只會笑一笑,迴避他給的衝突,因為你很清楚知道自己引不起他的衝突,你早就獲得解答與內在的祥和,你有足夠的內在智慧與冷靜避開他的危險提問,而他無法從你那兒獲得他期許的絕對認可與反對,他自然對你失去興趣,再去尋找別的衝突來安撫他自己的內在。
可惜地是,我們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在修正自己前進的道路中產生偏頗的取捨:例如變得想刻意討好,想被重視、被愛,失去原始初衷,或者為了想更有力量(欠缺歸屬感的安全感),不得不向錢看齊等等的結果。剛開始想法是好的,中後期卻變得不對了,也是很常在政治上看到的利益取捨現象。這也是領導者(與其團隊組成)本身各自內在的核心問題--沒有足夠的歸屬感造成,必須透過外界的指導(施壓)行動,沒有其主權的著力點。於是誰講話大聲、財團的錢夠多,就可以主導各種法案政策的進行方式。
下至個人的人格養成、生活處事,上至國家政策與法律的走向,都是個體/群眾的歸屬感,所有核心價值的起始關鍵。
歸屬感問題也最容易出現在家人身上。身為孩子或者父母,總不免地想對最親密的家人灌輸自己的歸屬感,即使是出自於好意。但歸屬感是個人量身訂製的,只要其中一方的立場過度強勢,另一方總很難招架,因為心底總是也有那份渴望:我也很愛你,只是我不想接受你的強勢,那我到底該怎麼辦?
犧牲自己是很快取得雙方和平的交換,卻一點都不公平,你自己會知道自己虧欠了自己,而這份虧欠會想從伴侶或者工作、購物等其他關係上取得彌補……可是,那些彌補都不是彌補,你真正需要彌補的是你內心的歸屬感問題。
大多時候生活上總是要有些犧牲與委曲求全,很難有雙方滿意的狀態(那簡直是奇蹟與保佑),而溝通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輩子去相互瞭解,還不一定能化解遺憾,畢竟人的生命太短暫了……
有種說法是,「成為自己的後天父母」,正視自己內在的創傷反應,與內在小孩互動,進而去原諒自己的不完美(各種委屈與無奈),放下對自我與對外界的批判,重新回到內在與真實的自己連結,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可以自己給自己療傷。
既然大家心底都有個基本標竿,你想改變對方,他也想改變你--來硬的絕不是解決的辦法,可以降低衝突又能達到和好的有效和平方式就是:回歸內在。能夠開始柔軟,具有耐心與彈性,以及韌性,那麼外在衝突就不是一種危及你歸屬感的敵方見解,只是種相異的行為與聲音,而你真的能不放在心上,你能帶給自己足夠的平靜與喜樂,你不需要對外索求關注於衝突才能感到安撫。你能保持理智、理性,客觀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兒,去做對的行動,創造改變與圓融的契機,而非轉移焦點攻擊對方的團體與人。攻擊只會帶來攻擊,唯有和平才能帶來和平。
我們終究能顧及的就是自己的整體氛圍,去覺察自己的各種感受,去深入回顧過去的創傷與斷掉的連結,尋找真實的自己,創造足夠安全的歸屬感,掌握自己的信念與行動力,那麼外在再多的壓力,也不再令人焦躁不安了。你的生命才是你自己的了。
當你的生命有足夠的歸屬感與後盾,生活上的問題也不再是沉重的重量,首先你具有信心,以及有解決能力的邏輯性思考、明確的目標,和強烈歸屬信念的行動力,你還怕什麼?
到了這種狀況,看到那些吵翻天的新聞與各種派別的放話,朋友圈的紛擾與各種千奇百怪的現象,都覺得只像是湖泊上的幾串漣漪,而我心底的湖泊仍是一派清明。只有偶爾家人的衝突會被投入幾顆大石頭(笑),我也得承認長輩的施壓總是很管用(因為我多麼愛他們、潛意識想接納他們的各種行為包括受傷),但我已經降低被影響的狀態了,我開始能夠保持理智去思考家人的立場,他們內在的衝突真相是為何(其實愛我、不懂得表現愛的溫柔),而不是表面上具象化的犀利言詞與攻擊性。
當我在這部分的覺察變得細微了,比較能懂得該如何順著長輩的毛摸(像是我沒注意到外面有曬棉被,結果下雨了我媽尖叫怒斥我、開始翻各種舊帳說我如何,但我能立即察覺她的意思是:我都沒有細心關心她的需求,而她像個孩子要我照顧好她,即使她不說我都該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那麼事後我要做的就是常常慰問她、買她喜歡的東西,注意她言談的細節即時回應,讓她感覺到被照顧與被愛,後來又發生類似的曬棉被事件,我媽就不再遷怒我,她只怪自己糊塗忘了,改變真的很多),他們也才覺得我懂事了(笑),就不與我爭論了。
覺察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歸屬感也是。歸屬感來自於對愛的關注與渴求,當你的內在滿足了,你也會想做更多的事情(善事與協助),於是又認識更多朋友圈,接觸到更多的非同溫層,又是很多意想不到的衝突、矛盾與各種攻擊……然後不疾不徐地,按照自己的步伐檢視被挑起的情緒,安撫內在,傾聽心底的聲音,知道那些該怎麼處置,或者嘗試解決,失敗了再試一次,對自己保持耐心與溫柔和關愛。愛自己,是你在尋找歸屬感的路途中必然面對的面向。
只要活著,就會充滿挑戰。但至少小湛我能決定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我知道該如何成長的步伐,我已經尋得我內在的歸屬感,不介意犯錯,該哭該笑或各種情緒都是我的一部分無須遮掩,覺得感受不錯、具有體悟的就公開分享,需要自己消化的就回到個人的空間處理,我不想把自己當成很完美的人,那實在太累了,需要好多的偽裝與修飾,既然身為人類,就好好地當個人類嘛。喜怒哀樂本就是常態,沒甚麼好批判的。別人看待我又如何?我是我自己,不是活在對方的嘴裡,我的歸屬感來自我自己,也沒想要從誰那兒獲得,我為此感到很滿足,為自己從內而外地感到開心。
不過我覺得這種狀況有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結果,就是我的生活步調會被放得很慢,我很專心地生活、觀察、思索,以及畫圖等等,這部分沒關係,就是工作時需要很趕的流程表,我也不太懂怎麼大家都把自己當果汁機一樣努力榨乾著,每次案主給的期限都好短,必要時我也得努力趕稿想辦法結束案子,這部分的平衡我也還在拿捏。心態上太慢了,工作卻慢不得呀,真傷腦筋。一不小心就得熬夜了,而我最討厭熬夜了。
大概就是這樣囉,這是今天的心得與新發現觀點。
覺察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歸屬感也是。歸屬感來自於對愛的關注與渴求,當你的內在滿足了,你也會想做更多的事情(善事與協助),於是又認識更多朋友圈,接觸到更多的非同溫層,又是很多意想不到的衝突、矛盾與各種攻擊……然後不疾不徐地,按照自己的步伐檢視被挑起的情緒,安撫內在,傾聽心底的聲音,知道那些該怎麼處置,或者嘗試解決,失敗了再試一次,對自己保持耐心與溫柔和關愛。愛自己,是你在尋找歸屬感的路途中必然面對的面向。
只要活著,就會充滿挑戰。但至少小湛我能決定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我知道該如何成長的步伐,我已經尋得我內在的歸屬感,不介意犯錯,該哭該笑或各種情緒都是我的一部分無須遮掩,覺得感受不錯、具有體悟的就公開分享,需要自己消化的就回到個人的空間處理,我不想把自己當成很完美的人,那實在太累了,需要好多的偽裝與修飾,既然身為人類,就好好地當個人類嘛。喜怒哀樂本就是常態,沒甚麼好批判的。別人看待我又如何?我是我自己,不是活在對方的嘴裡,我的歸屬感來自我自己,也沒想要從誰那兒獲得,我為此感到很滿足,為自己從內而外地感到開心。
不過我覺得這種狀況有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結果,就是我的生活步調會被放得很慢,我很專心地生活、觀察、思索,以及畫圖等等,這部分沒關係,就是工作時需要很趕的流程表,我也不太懂怎麼大家都把自己當果汁機一樣努力榨乾著,每次案主給的期限都好短,必要時我也得努力趕稿想辦法結束案子,這部分的平衡我也還在拿捏。心態上太慢了,工作卻慢不得呀,真傷腦筋。一不小心就得熬夜了,而我最討厭熬夜了。
大概就是這樣囉,這是今天的心得與新發現觀點。
類似的議題:《拒絕分享的藉口》
小湛 love you. 一起加油。
回覆刪除謝謝小湛的提醒,突然有種叮咚,醒了的感覺:)
回覆刪除地球母親蓋亞不是有話要講嗎?
回覆刪除加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