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空的絮語: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
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
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
這世界繽紛多元,需要客觀中立的平衡。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轉貼】編故事給自己聽



好文收藏,
原文網址:編故事給自己聽



  這次高雄演講過後,有一位到場參與的朋友,跟我討論演講的經驗。

  (其實我比較喜歡講「分享」,不是「演講」。演講,感覺我給了大家很多東西一樣。可是,我講出去的想法,大部分還是許許多多人教我的,我只是回饋,或者分享而已。而且,我不是專業的演說家,我講話的語氣比較像在跟台下的朋友聊天,跟我在任何地方跟人聊天,樣子不會差太多。)

  她說:「為什麼你看起來不會緊張?」

  我說:「會啊!我知道妳問的意思,我承認緊張的感覺比較淡,但還是有啊!」

  她說:「尤其是對到聽眾的眼睛的時候,我會特別緊張,所以我會把他們的頭,都當成西瓜。」

  我說:「緊張有好處,也有壞處,妳講到的,是壞處之一。妳知道這次場地很好,所以每一位聽眾都可以清楚看到我,相對的,我也看得到大家。我這次敢說,我每一個人的臉都看過去了,這樣我會比較知道大家的反應,來適時調整我的表現。」

  她說:「你難道不會怕講不好,然後覺得很緊張嗎?我就會啊!」

  我說:「我『知道』我可能會講不好,跟『怕』我講不好,可以分開來。這次演講,有很多可能,我可能會講得不好,也可能講得不錯,或者演講到中途想上廁所(因為有喝咖啡),或者講到一半突然地震要散場(最近好像有一些地震的新聞)…」


  我停頓了一下,講話好像有點急,調整了一下呼吸:「每一種可能都會有,都想過,但是注意力不一定要停留。像是一直停留在『會講不好』,就會緊張,就會怕。」

  我再停一下,最近講話一多,重點就跑掉。我注意一下身體的感覺,動一動肩頸,想一想剛剛她問的問題,好像沒有答非所問,就繼續說。

  「而且,是『可能會講不好』,而不是『會講不好』。我們的想法盡可能貼近事實,我們的情緒起伏會比較小一點。像有些人,根本就是想成『應該會講不好』,那當然緊張死了!」

  「我們的心,習慣講故事給自己聽。事情還沒發生,就把劇本先編好,結論已經先下了,其實不必然要這樣。然後編制劇本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可能發生,結果我們的行動就照劇本演出了!」



  她好像有所領悟,又好像似懂非懂,說:「你難道在演講的時候,看到聽眾沒反應,都不會緊張嗎?」

  我心想,奇怪,怎麼又好像繞回來了一樣。不過,現在有時間,就慢慢說。

  「有啊!當我感受不到聽眾的反應的時候,也會緊張。我有可能講話會比較急,聲音會變大。可是,我平常習慣把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覺察,所以我會盡可能及時調整過來。聽眾的反應固然重要,可是,我自己有沒有好好表達,我也有自己的預定與標準。聽眾那邊的訊息我沒接收到,我也要把我的水準拿出來,做到我對自己的期待!」

  她說:「那我要怎麼做,才能像你這樣不緊張…」



  我看著她,沉默了一下下,然後請她多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們的步調緩下來。我再調整一次呼吸,看一看時間,我想先暫時做個結論好了!

  「其實,妳心裡編了一個故事,就是我演講的時候,都不會緊張,然後妳想到,同樣的狀況,妳會緊張,甚至會害怕,就想像我一樣,看能不能都不緊張,是這樣嗎?」



  她點頭之後,我繼續說:「妳心裡編的故事,這麼堅強,以至於我好幾次告訴妳,我也會緊張,妳好像都聽不進去。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厲害,喜歡編故事,讓我們活在故事裡,而沒有貼近現實生活,這跟我們平常的苦惱煩憂有關。」

  「妳想要像我一樣,可以學習靜心。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注意呼吸,試著讓肌肉放鬆。這個部分,就可以有不同的訓練方式。然後,就是讓自己的心,不再編故事,現象就是現象,不去評斷,接受它就好,如果有需要,再回應它。不用先下結論,還沒發生的事,保持彈性,不用花太多時間活在未來,當下先過好再說。」



  她有些困惑,我知道我的能力還不夠,講得不清楚,所以我想到我身邊有一本好幾年以前出的書。雖然是帶領孩子練習的書,可是我覺得,很能幫助大人初學者入門,因為裡面使用的語言,要讓孩子聽得懂,所以更簡單與直觀。

  我答應她,回家之後查一查,寫在臉書上。後來找到,那是橡樹林出版社出的《這樣玩,讓孩子更專注、更靈性》,裡面有很多靜心的方法,大人小孩都可以用,一起玩更好,當成親子活動一樣,大人自己看也不錯。

  讓我們把編故事的精力與時間,部分拿來活在當下,會活得更踏實與豐富。祝福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