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粉彩日常練習
前一篇談到前世經驗跟祖先經歷會影響今生的創業格局,這一篇就要談到,創業成功人士的氣場氛圍。而氣場跟個性息息相關,個性又可以靠後天調整和學習。
大家應該有種植的經驗吧?或者至少有基本的概念:一枚種子通常會有硬硬的殼,種子種入濕潤的土壤,當種子破殼深根,便有嫩芽冒出,突破土壤,進入空氣行光合作用。從此,這株嫩芽可以持續的從根部吸收土壤的養分,也能從空氣中的陽光獲得茁壯的動力。
我們就這麼比喻,創業的人,像是一枚種子。
土壤的濕度輕易地可以喚醒種子(讓你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創業),可是種子要如何破殼?這個破殼的關鍵,是第一個挑戰。
種子外層的硬殼叫做「習性」,那是過去你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你對自己的認知,你認為別人是怎麼和你互動的?有很多個「我以為」形成厚厚的同溫層,當你覺得你準備好了,你認為自己可以破殼了——你真的可以完全破殼嗎?
其實我認為創業最大的挑戰,就是第一關卡的破殼。
過去的生活滋養了你,也可能是個框架限制了你。當你太過度相信過去的經驗時,你是無法真正的破殼,或者破不完全,直接被自己卡死了。
創業意味你在市場上與諸多消費者的連結,你的客群在哪裡?你有多少競爭對手?以及你的價格和品質願意讓人買單嗎?
畢竟對消費者而言,每天手機一滑,都是數百、數千個廣告與商品銷售圖文。而大眾每個月的收入是有限的,你的商品要足夠吸引人,誘惑人,讓人覺得不買不行,覺得你的產品非常獨特,甚至買了之後還願意繼續回購,或促使親朋好友一起加入⋯⋯產品或者是行銷能力,至少其中之一有這樣的誘惑力。
如果自己評估錯誤了,只活在個人的想像裡面,像是覺得,「我從小到大都是個優等生」、「我在上一個公司很受老闆欣賞」、「我的作品曾經比賽得獎」,所以我可以創業。
用這樣的想法創業,非常危險。
因為以上的過去經歷呈現了「上面階層(家長、老師、評審、老闆)的人覺得我很棒」,可是,市場是「我和所有的顧客都是平等的」,甚至「我得努力地討好顧客」。
因此我——這個創業者,我必須要把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察言觀色,同時我又要大量的付出,燒錢燒時間燒腦力和體力,可能只有一點點回報,甚至連回報都沒有,得另外尋求新的方式。
種子外面的殼,關於「習性」的認知,往往是已經出社會,被社會鞭打過了,發現過去的求學經驗,過去的人際經驗,過去習以為常的認知——已經不是「我以為我很棒」,願意調整新的姿態為「我願意向其他人求教」。
還有我所見過創業一個很大的盲點是:「我看著股市金融專家,我讀了股市金融專家的書,所以我變成了股市金融專家了。」這種充滿投射想法的人真的好多。
以上說的更像自習,我講述的「我願意跟其他人求教」是「你可以和真的活的人,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的,願意撥空和你來回討論的人。」而不是一本書,一部電影而已。
一名金融專家,威望全球的老闆,無論是他的自傳,是他的過去經歷,那些都是他的——來自他的個性,來自他的文化背景,來自他的價值觀,以及他突破了自己的習性,甚至不得不突破很多次,於是成為現在的這個身分。他以他的立場說覺得重要的事情,但不等於,你現在的身分背景,你的價值觀,你的習性,適用於他的經驗。
只有當人與人真切的互動時,你看著對方的眼睛,聽著對方的講述,你重新在腦中思考對方說出來的重點還有沒說出來的真心,這樣的經驗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或者任何的媒材都無法取代的。
能夠虛心的與真實的人們平等互動,才是創業最重要的起點。你服務的是人,不是一本書,也不是一位超級大老闆,你要能夠真正的聽到大眾的聲音。
/
再談到第一篇我說到的朋友B,為什麼我說他沒有辦法創業?因為我看到他的習性太厚了。他「想像」社會市場的需求如他所想像的。他以為自己讀了幾本書,看了多少電影,他就成為了很會賺錢的大老闆了。我看見他的氣場成長經歷,還沒有被社會鞭打過的痕跡——
被社會鞭打過的氣場,會有自身的價值觀被翻過來翻過去,彷彿被挖土機輾來輾去,經歷了好多人,不同階層的人帶來的價值觀衝擊(實際在生活上接觸,對話,甚至相處過一陣子),但是沒有被打碎,而是收集了這些經驗,懂得在待人處事上收斂,隱藏野心,具有穩定,沉穩的觀察,還有最重要的,看清現實的能力。
一個人,如果他足夠經歷社會的磨練之後,種子外殼的習性被磨薄了,會斟酌著觀察別人的話語,重新整理成自己的想法,沒有太多的投射,而是就事論事。那麼他突破自己的殼,相對的輕而易舉。
一旦有足夠經驗足以突破自己的習性,能夠真實的看到其他人的需求,也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具有風險評估能力,而且回到現實層面重新尋找解決的方式,這是創業的韌性,你的意志足夠強烈,目標清楚,且不會自欺欺人。
也因為能夠看清楚現況,知道什麼時候要踩剎車,什麼時候要飆車,也不會被無謂的面子和虛妄的想像牽著鼻子走。
/
如果種子突破了自己的殼,恭喜,種子發芽,開始在土壤生根了,這片土壤,叫做顧客群。你要有足夠深厚的、穩定的土壤層,才能夠供給你養分,能夠持續地往上長。
首先,不要做親朋好友的生意。不要急著拉著你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要買你的商品。這是大忌。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被直銷推薦的經驗?我有幾次,有些還是朋友。如果是很熟的親友推薦直銷跟他的商品,我會看交情要不要買單,年輕時我還不太會拒絕別人,都是勉強買了最便宜的貨,但是我不一定會成為忠實客戶,如果我要成為忠實客戶,是要看這個商品是否真的好,而不是他這個人。
更多聽到的故事是,本來跟某個朋友感情不錯,被約出來吃飯,結果對方突然推薦商品。在這一瞬間,心底有一個感覺破滅了:「原來你想要賺我的錢,而不是因為你珍惜我這個人。」
別拿錢換感情,千萬不要。無論對方是否會買單,但是肯定會讓你在對方的心中,打上差勁的分數。
再回到現實層面,你不是為了親朋好友才做生意的,對吧?是你自己想要做生意,是你對這個生意很感興趣,這是你,你的想法和你的價值觀,不要拉著你的親朋好友拖下水。
因為你的親朋好友是愛著你這個人,喜歡你跟他過去產生的連結,信任你們之間曾經發生過的每一件事情,而不是現在你的事業。你跟你的親朋好友建立在信任與感情的基礎上。你們的感情是錢換不來的。甚至某些感情加上了金錢的互動,這些感情就不純粹了。
回到現實層面,當你想要創業,你要賺的是更多人的錢,而不是你親朋好友口袋裡的錢。做生意是要開發新的客群,創造肥沃的土壤,與更多的陌生人打交道,創業就是要有這樣的能力呀。
不如專心讓自己的事業坐穩坐好,你真的開發了穩定的顧客群,創造了穩定的金流,接著再跟親朋好友聊天時,淡淡的說:「我其實有創業,我的商品銷售量不錯,如果你們需要可以跟我說。甚至我可以寄樣品送你們,看在我們的交情上我想要多照顧你們。」
一句話就好,這樣的話,聽起來不是很動人嗎?你的親朋好友會覺得,你真厲害,你靠自己事業穩定了,接著看看你的商品,又收到你的試用品,感受到你的心意,或許會花錢購買,或許不會,但是無論如何,你的大方,以及對事業的輕描淡寫,都能夠收攏人心。
反而,花好長的時間都在介紹自己的創業,巨細靡遺的形容自己的產品,就像在暗示對方「你是我潛在的顧客,我要你口袋裡的錢,你要看在我的面子上支持我。」其實會讓人尷尬,因為親朋好友會跟你見面,是看在感情上,並不是自願要成為你的顧客,又聽了你花那麼多時間講,更感壓力,尤其以上對下的推銷態度,更像是在炫耀,產生某種的階級跟自滿。
其實販售商品,無論是創業者或者是直銷,你自己一定要過得好,大家看到你過得好,就會羨慕,想要知道你怎麼過得好。當別人主動請教你,別人真的有需求,別人才會聽進去。
個人的滔滔不絕,不會察言觀色,只會讓人厭煩,覺得這一次見面實在無趣,下次不想要再和你見面了。
買賣很重要的是,要給顧客空間,讓顧客感到舒服有選擇,還有公事公辦,私人的事情不要混合工作太多的內容。把事情分得越乾淨,也就避免走後門的事情發生。
畢竟,有些人可以靠親友關係拿好貨,於是更多的人都委托親友跟你拿貨,以致於你的商品正當銷售不出去,所有人都要藉由你的親友拿貨,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以及,也會得罪過去支持你的客人,覺得曾經傻傻的花錢買你的東西,還不如走後門方便。
因此創業談的是永續,人際上,事業上,請分清楚你的客群還有你的遊戲規則。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倘若一開始就把事情分清楚,也會減少無謂的是非,帳目清楚對自己也有足夠的安全保障。
/
當種子突破了自己的殼,根深入肥沃的土壤,得到源源不絕的養分,嫩芽冒出土壤行光合作用是第三關——那就是永續經營。
嫩芽冒出土壤接觸了空氣,有了更開闊的天空,小樹快速的成長,你接觸了更多的市場可能性,縱使艷陽高照,風吹雨大也是從市場來的。政府政策,國際局勢,合夥人跟你的關係是否融洽⋯⋯外在的衝擊非常的多,只是衝擊越多,你的顧客群,土壤以下的深根,人們對你的信任跟支持更顯得重要。這決定了嫩芽在吹倒了之後,是否有力氣重新站穩,站回來,繼續吸收養分成長。
祖先帶給你的影響,就是土壤的寬闊程度,你的根可以長到什麼程度?或者祖先過去就已經佈局留下更多的養分與益生菌,讓你可以長得比其他人更順利。
就算沒有太多祖先的庇護,你還是可以在小盆栽裡面扎的穩穩地,事業或許做不大,但是養自己養家還可以。
另外,種子還在突破硬殼,以及嫩芽還在深根的時候,先別急著強調己的品牌有多棒,你的工作先能活過三年,再講品牌跟風格。因為市場變化不斷,顧客可能流失,顧客可能對你不信任,你要有非常多的應變能力,而你的應變能力可能會導致品牌前後風格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先能夠在市場撐下去,認清自己現階段的市場地位,重新調整策略,並且確認有足夠穩定的貨源跟顧客的支持,已經能創造穩定的收入,再來談擴大格局。
說起來創業就這幾個階段,祝有創業夢的人順利囉。
我終於把這篇寫完了,噢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