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3粉彩日常整理
這幾天外出,遇到一群人們七嘴八舌的討論團體事務,其中一位阿伯,會一直打斷別人的話。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團體裡面有幾個人,總是沉不住氣,當他插嘴想要講自己的話,但他的話卻沒有重點,和其他人沒什麼關聯性,甚至跟主題搭不上邊,彷彿只是為了講而講而已。
我剛好在同一個空間,暫時不會離開,雖然阿伯搶著說話,又講的沒有重點,實作讓人不喜歡。但是幸好團體中的其他人,非常有耐性的聽阿伯講話,講完之後,提出具有方向性的問題跟解決方式,過程阿伯繼續插嘴,幾乎都是「我不管,我就是要最便宜」的鬼打牆,都不聽別人解釋說,因為現在物價上漲,很多材料全部都在漲價,比較好的材料也是不便宜,要更重視安全性等等。
幸好整個團體裡面只有阿伯如此,其他立場不同的人都可以聽懂彼此的話,討論各種方案的可行性,還有政府法規影響的問題,而阿伯重複說「我要最便宜的,最划算的,要比以前便宜」。
其他人都已經跟他解釋,沒有辦法最便宜的,物價是沒辦法回去的,他還是重複講這句話。剛剛會議裡面所有人參與討論的所有前因後果,他都沒有在聽,還非要有誰停下來,從頭到尾跟他解釋剛剛會議的流程,他才聽懂。他也不知道是在急什麼,都聽不見別人的話。
真的在旁邊聽了,我都有一股火冒上來XD
不過我在旁邊也不是只有在聽啦,我會看到一些能量的流動。
比如說,如果你全心注意力都在當下參加會議,你整個頭部跟身體的能量非常穩定的落實在整個空間裡面,就像大樹牢牢的扎根,開枝散葉,以至於說話的時候,會有種「思辨清楚,能夠控制整個空間氛圍」的無形力道,更容易獲得人心。當然這是在實體空間才會發生的影響力。
而我發現阿伯雖然持續搶話,他的嘴巴嘮嘮叨叨不停,他的能量卻不在當下。我居然看到他的臉是重疊他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是在討愛,討關注。
當我研究他幾乎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時,他身體的能量場透露的訊息是,他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手足很多,他必須要努力的說話,想要獲得大人的注意力,他很不服氣別人的說法,他想要證明他什麼都知道,他是最懂的、最棒的(因為是男丁),所以要大聲地,把他迫不及待的全部的感覺都說出來。
不過根據我過去的教學經驗,不一定家裡的手足要多,我還看過幾種現象是,因為家裡在做生意,做生意實在太忙了,大人也會忽視小朋友,小孩子也得努力地講話和刻意的爭取表現。
甚至是家裡的電視經常開得很大聲,人們講話很大聲,小孩子也要很努力的表達自己,說什麼都好。
我看過很多這種「聲音的創傷」——太害怕自己的聲音被其他人,或者其他的因素給掩埋掉了,得奮力的表達自己,想要彰顯自己的所知與存在感。
殊不知,這種過度的,充滿急切的表現其實是暗藏恐懼的。當事者會有一種「我沒有辦法忍受安靜,我必須要說出來,非得表達自己。」的潛在壓力。
這種亟欲爭取表現的方式,其實旁邊的人都可以感覺到,這是種逞強的氣氛,是被擠壓出來的,並非輕鬆舒服的表達,讓人很不舒服。
因為太用力了,甚至太壓迫了。還有的當事者為了要表達自己的立場,用力過猛到批判別人來證明自己,搭配誇張的行為跟情緒的煽動。
可是當事者並不知道這是有問題的,他甚至是非常非常遲鈍的狀態,因為他已經習慣努力的表達自己,無論說什麼也好,沒有重點也好,只有說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他的注意力都在收集別人的目光,想要成為那位最重要的孩子。他沒有空去觀察跟感受別人的反應。
如果周邊的人有類似的議題,也會嗅到這種「爭寵的模式」,進而跟著「爭寵」——特別針對當事人做出攻擊,這也像種投射,「你想要搶走大家的焦點,那我現在就針對你發動攻擊,大家就會看著我,我才會是最棒的那個。」
就算不會發動攻擊吧,也會對這種插話不停的人,感到非常的不順眼,好似自己的權益被奪走了。
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如果重複鬼打牆插話的人,倘若他的社群階級並非重要的人物,周遭的人也不懂事,他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攻擊,被排擠,疏離,會覺得這是無妄之災,感到自己很委屈。
也很難怪罪別人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對待他?畢竟這是一種非常細節又幽微的人性關係,大部分的人也只能說出「我就是看他不順眼,我說不上來。」
如果沒有爭寵模式的人,就會在當下跟我一樣,單純覺得他好煩,很頑固,好吧,那是他的個性。我不會覺得他是壞人,他就只是有自己的立場,倒是不會掀起內心那麼厭惡跟痛恨的感覺。
如果插話的人,對自己這種迫不及待的行為有所自覺,也意識到他的插嘴讓別人反感,那就提醒自己「如果我很想講話,但這不是很重要的話,我可以不要說出來。」給自己踩剎車,然後觀察自己跟別人互動的時候,內心的焦慮跟恐懼——他需要練習跟內心的壓力感相處,他急著想說話,都是為了要躲避這個壓力,因此才要重新正視這個壓力。
他其實可以放輕鬆的,不必說這麼多的話,傾聽就好。慢慢地練習傾聽的能力,把心穩定下來,練習沉著的,把每個人說的話都聽清楚,回到當下,並且意識到,無論他有沒有說話,他都是團體中的一分子,沒有人要跟他搶愛,真正重要的事情再說出來,而且是用穩定舒服的語氣講出自己的需求。總而言之,說話需要經過大腦啦,不是想講就講,先好好陪伴自己,認識自己吧。
/
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其他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很多人性的細節在其中轉折,尤其當事者沒有意識到過去影響他這麼的深遠,童年才幾歲的待遇,影響了過半百的生活習慣,讓他周遭的人感到很有壓力。
不過,因為他的自我感覺是很良好的,所以才會急著想要證明自己嘛,如果想要提醒他,我覺得沒什麼用。因為他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話也聽不進去的。
倒是身為旁觀者,或者未來會接觸到這種不太禮貌,頻頻打岔的傢伙,可以稍微觀察一下自己心裡的狀態,如果你發現你自己內心浮現了攻擊性,可能是對方的行為挑起了你內心的「爭寵模式」,你的內心傷口,已經跟當下的人沒關係了。
你先告訴自己說,別人的反應跟我沒有那麼多的關係,我可以看到我自己的需求。如果我想要得到愛,我可以先給自己愛,我就不會那麼急著想要討愛,而去跟別人爭鬥了。
也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太習慣認識自己的過去跟現在的關係,人們之間的對立跟破口大罵,往往是在拿自己的過去傷口攻擊對方的傷口。我覺得有點⋯可憐。像是狼狽的兩個人互相扭打,但是兩個人都一樣可憐,還要讓對方更可憐。何必呢?
後來這個團體散會了,我也是鬆口氣,我比較反感的是阿伯其實並沒有完全參與這個團體,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直在浪費大家的時間。大概和我講求效率的個性有關,我不喜歡沒有效率的互動。散會後,阿伯的能量倒是在這個時候回到當下了,他看起來很想要吃好吃的便當,重疊在臉上的童年影像也消失了。
嗯,好好吃飯都可以讓我們回到當下呀。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團體裡面有幾個人,總是沉不住氣,當他插嘴想要講自己的話,但他的話卻沒有重點,和其他人沒什麼關聯性,甚至跟主題搭不上邊,彷彿只是為了講而講而已。
我剛好在同一個空間,暫時不會離開,雖然阿伯搶著說話,又講的沒有重點,實作讓人不喜歡。但是幸好團體中的其他人,非常有耐性的聽阿伯講話,講完之後,提出具有方向性的問題跟解決方式,過程阿伯繼續插嘴,幾乎都是「我不管,我就是要最便宜」的鬼打牆,都不聽別人解釋說,因為現在物價上漲,很多材料全部都在漲價,比較好的材料也是不便宜,要更重視安全性等等。
幸好整個團體裡面只有阿伯如此,其他立場不同的人都可以聽懂彼此的話,討論各種方案的可行性,還有政府法規影響的問題,而阿伯重複說「我要最便宜的,最划算的,要比以前便宜」。
其他人都已經跟他解釋,沒有辦法最便宜的,物價是沒辦法回去的,他還是重複講這句話。剛剛會議裡面所有人參與討論的所有前因後果,他都沒有在聽,還非要有誰停下來,從頭到尾跟他解釋剛剛會議的流程,他才聽懂。他也不知道是在急什麼,都聽不見別人的話。
真的在旁邊聽了,我都有一股火冒上來XD
不過我在旁邊也不是只有在聽啦,我會看到一些能量的流動。
比如說,如果你全心注意力都在當下參加會議,你整個頭部跟身體的能量非常穩定的落實在整個空間裡面,就像大樹牢牢的扎根,開枝散葉,以至於說話的時候,會有種「思辨清楚,能夠控制整個空間氛圍」的無形力道,更容易獲得人心。當然這是在實體空間才會發生的影響力。
而我發現阿伯雖然持續搶話,他的嘴巴嘮嘮叨叨不停,他的能量卻不在當下。我居然看到他的臉是重疊他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是在討愛,討關注。
當我研究他幾乎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時,他身體的能量場透露的訊息是,他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手足很多,他必須要努力的說話,想要獲得大人的注意力,他很不服氣別人的說法,他想要證明他什麼都知道,他是最懂的、最棒的(因為是男丁),所以要大聲地,把他迫不及待的全部的感覺都說出來。
不過根據我過去的教學經驗,不一定家裡的手足要多,我還看過幾種現象是,因為家裡在做生意,做生意實在太忙了,大人也會忽視小朋友,小孩子也得努力地講話和刻意的爭取表現。
甚至是家裡的電視經常開得很大聲,人們講話很大聲,小孩子也要很努力的表達自己,說什麼都好。
我看過很多這種「聲音的創傷」——太害怕自己的聲音被其他人,或者其他的因素給掩埋掉了,得奮力的表達自己,想要彰顯自己的所知與存在感。
殊不知,這種過度的,充滿急切的表現其實是暗藏恐懼的。當事者會有一種「我沒有辦法忍受安靜,我必須要說出來,非得表達自己。」的潛在壓力。
這種亟欲爭取表現的方式,其實旁邊的人都可以感覺到,這是種逞強的氣氛,是被擠壓出來的,並非輕鬆舒服的表達,讓人很不舒服。
因為太用力了,甚至太壓迫了。還有的當事者為了要表達自己的立場,用力過猛到批判別人來證明自己,搭配誇張的行為跟情緒的煽動。
可是當事者並不知道這是有問題的,他甚至是非常非常遲鈍的狀態,因為他已經習慣努力的表達自己,無論說什麼也好,沒有重點也好,只有說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他的注意力都在收集別人的目光,想要成為那位最重要的孩子。他沒有空去觀察跟感受別人的反應。
如果周邊的人有類似的議題,也會嗅到這種「爭寵的模式」,進而跟著「爭寵」——特別針對當事人做出攻擊,這也像種投射,「你想要搶走大家的焦點,那我現在就針對你發動攻擊,大家就會看著我,我才會是最棒的那個。」
就算不會發動攻擊吧,也會對這種插話不停的人,感到非常的不順眼,好似自己的權益被奪走了。
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如果重複鬼打牆插話的人,倘若他的社群階級並非重要的人物,周遭的人也不懂事,他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攻擊,被排擠,疏離,會覺得這是無妄之災,感到自己很委屈。
也很難怪罪別人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對待他?畢竟這是一種非常細節又幽微的人性關係,大部分的人也只能說出「我就是看他不順眼,我說不上來。」
如果沒有爭寵模式的人,就會在當下跟我一樣,單純覺得他好煩,很頑固,好吧,那是他的個性。我不會覺得他是壞人,他就只是有自己的立場,倒是不會掀起內心那麼厭惡跟痛恨的感覺。
如果插話的人,對自己這種迫不及待的行為有所自覺,也意識到他的插嘴讓別人反感,那就提醒自己「如果我很想講話,但這不是很重要的話,我可以不要說出來。」給自己踩剎車,然後觀察自己跟別人互動的時候,內心的焦慮跟恐懼——他需要練習跟內心的壓力感相處,他急著想說話,都是為了要躲避這個壓力,因此才要重新正視這個壓力。
他其實可以放輕鬆的,不必說這麼多的話,傾聽就好。慢慢地練習傾聽的能力,把心穩定下來,練習沉著的,把每個人說的話都聽清楚,回到當下,並且意識到,無論他有沒有說話,他都是團體中的一分子,沒有人要跟他搶愛,真正重要的事情再說出來,而且是用穩定舒服的語氣講出自己的需求。總而言之,說話需要經過大腦啦,不是想講就講,先好好陪伴自己,認識自己吧。
/
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其他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很多人性的細節在其中轉折,尤其當事者沒有意識到過去影響他這麼的深遠,童年才幾歲的待遇,影響了過半百的生活習慣,讓他周遭的人感到很有壓力。
不過,因為他的自我感覺是很良好的,所以才會急著想要證明自己嘛,如果想要提醒他,我覺得沒什麼用。因為他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話也聽不進去的。
倒是身為旁觀者,或者未來會接觸到這種不太禮貌,頻頻打岔的傢伙,可以稍微觀察一下自己心裡的狀態,如果你發現你自己內心浮現了攻擊性,可能是對方的行為挑起了你內心的「爭寵模式」,你的內心傷口,已經跟當下的人沒關係了。
你先告訴自己說,別人的反應跟我沒有那麼多的關係,我可以看到我自己的需求。如果我想要得到愛,我可以先給自己愛,我就不會那麼急著想要討愛,而去跟別人爭鬥了。
也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太習慣認識自己的過去跟現在的關係,人們之間的對立跟破口大罵,往往是在拿自己的過去傷口攻擊對方的傷口。我覺得有點⋯可憐。像是狼狽的兩個人互相扭打,但是兩個人都一樣可憐,還要讓對方更可憐。何必呢?
後來這個團體散會了,我也是鬆口氣,我比較反感的是阿伯其實並沒有完全參與這個團體,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直在浪費大家的時間。大概和我講求效率的個性有關,我不喜歡沒有效率的互動。散會後,阿伯的能量倒是在這個時候回到當下了,他看起來很想要吃好吃的便當,重疊在臉上的童年影像也消失了。
嗯,好好吃飯都可以讓我們回到當下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