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幫助自己的療癒引導詞



|4/01粉彩日常整理​

當初我研發《心之所向》牌卡,是因為,或許過去的模式可以幫助過去的自己,但現在的你,已經不套用過去的模式了。你需要有新的提醒,創造新的領悟。

時間會引導著你,隨著你成長歷練,不僅年歲增長,感知也會汰換,彷彿一層層的蛻變,脫殼。只要生活著,總會認識新的人還有新的環境,過去的應變能力也需要更新,才能跟上時代。

倘若過去的成長環境以及相處的人們過度呆板,限制你的思考能力,灌輸僵化的思想,好似腦中裝滿水泥,即使年紀大了,有更多的生活歷練,甚至改變了生活環境,腦中固著的思想卻沒辦法更新,只能一再的鬼打牆。

這篇文章很重要,可以幫助很多人,各位可以分享,只要標注是小湛寫的就好。

/

僵化的思想最常見的就是——

我只能往前衝!撞得頭破血流,很痛很苦,但是找不到其他方法,只能繼續努力往前衝!衝到沒力之後,休息一會,繼續朝同一個方向衝!相信有衝就會獲得成功的果實!

通常伴隨的,也是努力的忍耐,努力的忍痛,非常努力的撐下去,繼續往前衝!整個過程都非常不舒服,不許自己停下來,甚至停下來會感覺到愧疚感,焦慮,只能繼續往前衝。

尤其,不敢停下來的自責,就是對自己持續揮舞的鞭子。自己折磨自己,比別人傷害自己還更嚴重。

但是你的人生不是只有一直往前衝啊。

思考可以是有方向性的——你不是只有往前這一條路,你還可以退後,可以往左邊,可以往右邊,還可以往後退。

待在原地不動,就像是:保持觀望,累積力量評估,或者輕鬆的休息,不必強迫自己做選擇。

往左和往右的其他方向,就是尋找其他人與機構,尋找你之外的力量,讓其他人協助你破解問題,或者,讓其他人為你協調,你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請別人代打。

往後退是:苗頭不對,完全沒有溝通的可能性。你發現對方惹不起,現場太危險了,你的力氣跟努力不該放在這個地方,先溜為妙。

二月有寫到一篇文章《觀察自己而後退》,是類似的道理,這篇我會談到進階的分析。

所謂的靈性,我認為即是精神上的發展,跳脫你僵化的思想,你有非常多移動的可能性,事實上,最經常把我們困住的,便是長期思想的習慣。

療癒自己有一個重點是,「你要如何問問題?」

在問題裡重新確定自己的定位,再次聚焦,知道自己在哪個方向,要前往或者後退,要往左或往右,你很靈活的尋找新的方向,走出全新的一條路路。

拿牌卡來示範好了。當我想要問一個問題,我先把這個問題寫下來,如果我想要問的問題是這樣:

「我希望,我可以在工作上有成就感。」

這其實是很大的方向喔!

因為問題是層層疊疊的,所有問題的核心,都源自「個人」。



● 問題的第一階段|個人

個人意味:我,我自己,我內心的精神層面,我的思想,我的價值觀,以及我呈現的外在表現。所有關於「我自己,我要的,我認知的,我追求的」都屬於個人。

● 問題的第二階段|親密關係、家庭與緊密的生活圈

個人之外的關係,叫做親密議題。像是跟你有血緣的人。親密關係還可以延伸——伴侶,知心好友,更簡單的定義是:難以被取代,讓你捨不得,無法割捨的。

如果你詢問的是親密關係的議題,先重新確定,對方屬於長輩、平輩、晚輩?當我們面對長輩、平輩、晚輩,會有潛在的階級跟親密度的差別。對方也會有潛在對你的想法和評估,這可能是你們雙方觀感的落差來源。

你想要跟這個人更靠近?或者更疏離(退後)?或者希望有第三方居中協調?你希望第三方為這份關係做什麼?你想要重新創造什麼樣的關係?

然後要記得,現在的你是在哪個模式?你長期以來選擇的模式,沒有辦法達成你想要的關係,所以你需要切換一個新的模式,換一個新的方向,再來試試看。

● 問題的第三階段|社會、職場、校園

社會、職場、校園是更大的群體,有非常多的陌生人,你很難照顧全部的人。社群媒體也算在這個範圍之內。

比起親密關係,職場跟學校環境裡面的人,都是可替換的。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好幾個學校階段,也可能換不只一份以上的工作。

/

回到剛剛的問題:「我希望,我可以在工作上有成就感。」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跟工作有關,所以,你有想到,自己要在哪個工作領域發光發熱?是小公司(人數少、責任複雜),還是大公司(人數多,責任分派較為單純)?

在社會層面談到的是——你會被人看到,被很多很多的人看到,你的成就感是要被多少人看到?你才會滿足?你覺得你有什麼能力,可以被這麼多人看到跟喜歡嗎?

另外在職場環境裡,如果同事多,你想要被看到,你要有不錯的人際關係,合作關係,你懂得溝通,爭取機會,甚至必要時,要有相當的手腕拒絕別人的爛攤子,不然,一旦別人往你這邊丟垃圾之後,以後就常常往你這邊丟垃圾,你就成為收拾爛攤子大王了。

職場也分成幾個階級:老闆、幹部(上司)、同事、菜鳥同事,客戶。你最想要獲得哪一個階級的重視?以及,你想要成為哪一個階級?你又想跟哪一個階級獲得最好的關係?

有時候當我解釋到這個階段,當事者便醒悟說:「我要的成就感,好像不是給很多人看到。」

所以我和他重新確定,他希望內心有一份滿足感,享受做某件事情並感覺到快樂,(重點是做讓他快快樂樂的事情),而這一件事情,又能夠支持他的經濟。他覺得穩定的經濟,會帶給自己相當大的成就感。

那麼聽起來,在家裡面做DIY,不一定要每天上班給其他人看到,像是居家開個網路賣場,把自己做的成品(食品或飾品)上架,也是一種選擇呀。

如果經濟是重要的因素,那麼期許自己一個月薪水多少?再搜尋一下,現有的專業能力,市價大概值多少?要靠現有的專業能力自己創業嗎?還是以現在的專業能力到一般公司就職?

回到一開始,

「我希望,我可以在工作上有成就感。」這個問題太籠統了,重新整理問題之後,成為更清楚的輪廓:

「依照我現有的XX能力可以賺到我想要的錢嗎?」

先確定這個能力能不能賺錢?因為這是成就感的來源啊。

再來決定你是要在哪個職場環境下賺錢?(自己創業,或者去上班)

問問題,是要拆開來問的。舉例來說,「我現在的能力,能夠賺到我想要的錢嗎?我是不是要增進功力?先提升自己的經驗與價值?」

這段話裡面有三個問號,其實是三個問題,搞得太複雜了。先把重點重新找出來,

「我賺錢的能力夠嗎?」

「需要繼續朝這個方面進修嗎?」

「我是不是要請別人幫我介紹工作?」

(其實別人的協助,會加入別人的能量場,擴展我們能量成長的範圍)

如果遇到選擇困難,也是可以問:「為什麼我總是會選擇困難?」

因為我所看過有選擇困難的人,在各個領域上都在選擇困難,自己把自己糾結死,不如先把這個問題處理掉,那麼做決定會更快速。

/

最後關於抽牌這回事,我最常看到大家一直抽牌,總覺得不滿意,想要抽到自己想要的牌。

只是持續抽牌的動機,更像是「我只想聽,我想要聽的」延續舊模式思維。

無論是任何牌卡,包含我的牌,往往第一張牌就是重點了,只是你一開始,有沒有把問題設定得足夠精準。如果問題太籠統,自己也看不出答案,關聯性會太模糊。

若抽牌的過程很厭煩,很焦慮,壓力很大,也是把太多的情緒都放在牌卡上了。再次將舊模式思考套進來了。



所以我還是建議,抽牌卡之前,要幫助自己之前,先確定自己的心情比較穩定了。

人在緊張的時候,最容易回到鬼打牆模式,至少先讓自己穩定點,告訴自己說:「我想要嘗試新的經驗,我想要得到新的提醒,我想要幫自己突破困境。」

重新確定你的動機,確定你想要調整的是個人議題,還是親密關係議題,或者是社會議題?你想要更積極,或者更放鬆,或者想要求助,或者想要合作?

療癒自己,是重新分配你的力量,重新聚焦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無論使用牌卡,或者詢問專業人士,當你越清楚你在哪個位置?

當你自己釐清了方向,你更認識你自己了,你就越知道,你尋找的出口,長什麼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